•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产业·公司
    时隔两年 国产彩电率先降价挑战洋品牌
    联想CEO称
    不会收购戴尔工厂
    水泥协会:水泥需求将告别两位数增长
    史玉柱等荣登
    全球互联网富豪榜
    拟向钢企施压 车企成本或得舒缓
    盛大拟回购2亿美元股票
    并购引反垄断热议 汇源案获批与否存疑
    国际航空
    客运增长率创5年新低
    上海购物节周六开幕
    零售额有望增两成
    阿里巴巴网商论坛
    上海站再论商机
    上半年浙江软件出口增59%
    华友世纪
    宣布转型娱乐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水泥协会:水泥需求将告别两位数增长
    2008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祥明
      ⊙本报记者 于祥明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水泥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步明朗化,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又一次成为业内焦点。昨日,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从以往国内外发展经验测算,全国水泥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但速度会有所减缓。中国水泥需求将告别两位数增长的年代,步入低速持续增长轨道之上。

      “我对中国水泥行业中长期市场需求非常乐观。”雷前治表示,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的数据得出的判断。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水泥行业的吨利润率与去年基本持平(每吨盈利12元至13元),经营情况比较平稳。

      记者注意到,受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水泥需求受到抑制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6.48亿吨,同比增长8.7%,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7.3%。加之水泥行业产能扩张仍在大步向前,一些业内分析师对水泥产业前景表示担忧。

      但是,雷前治对此却持相反看法。他分析指出,从工业化进程和人均消费水泥增长规律两个方面的数据判断,中国水泥业至少还有10年左右的增长期。水泥协会对人均消费水泥的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水泥行业拐点大约在2018年至2020年间才可能出现。

      但雷前治同时指出,随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水泥的需求将快速下降,中国水泥需求呈两位数增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并且,由于目前中国水泥消费总量已经在高位运转,“虽然每年需求量仍保持继续增长,但反映到速度上,将逐年下降。”他说。

      其中,华东及沿海地区将率先出现低速增长甚至低速回落;中部地区的增速也会在较高的水平上逐年降低;西部地区、环渤海及黑龙江等地将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雷前治还指出,目前中国水泥价格与国内其他建筑材料的比价不合理、与国际水泥市场的比价差距太大、与生产水泥的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不适应等等方面都说明水泥价格体系不合理。出现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水泥行业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效益有能力消化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其二,由于水泥行业过度分散、无序竞争,不得不让利于社会、让利于下游产业、让利于国际市场。

      但是,“目前全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创造的效益已经为快速上升的成本消耗殆尽,已无潜力可挖,水泥价格必须随上下游波动而做出调整。”雷前治告诉记者,随着一批骨干企业的快速成长和生产集中度的迅速提高,各地的大企业已经在联手加强区域话语权,水泥价格将呈持续提高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