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年终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8 12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与效应何以背反
    公务员先以身作则
    沪深股市“很健康很正常”?
    让民企参建石油储备体系一举三得
    申江楼市八大新政难促春暖行情
    纳税人还要为公务员支付多少补贴?
    互联网内容产业永远有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深股市“很健康很正常”?
    2008年12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黄湘源

      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不是吗?假如现在的沪深股市真的如某些人所说“很健康很正常”,那么,何不让它就这么围绕着2000点上下时不时地来回折腾下去,还有必要再去“预测”什么?

      任何的预测,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评估。“很健康很正常”的判断,据说是相对6000点的泡沫而言。只要一拿6000点说事,无论再怎么“儿女情长”的牛市情结,也就只能“英雄气短”了。好像中国股市就只配走熊,熊多久都是活该,而只要一牛起来,哪怕只是被压抑得太久的弹簧式报复性反弹的那么一牛,也是不可以的。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股市还奢望什么牛市?

      就像经济发展总是离不开适度的货币宽松一样,任何一个地方的股市,也不能没有一点适度的热,适当的泡沫。俗话说,锅不热,饼不贴。水至清,则无鱼。股市如果连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回报功能也快丧失了,还谈得上什么“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呢?而没有了上市公司和投资大众的财富效应,也就没有稳定健康发展的股市可言,这又哪里能说得上“很健康很正常”呢?

      说实在的,除去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不合理的行政调控和货币紧缩不仅是造成沪深股市非理性暴跌而且也是造成经济非正常恶化的重要内因。如果不是当初对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判断有误,并且造市在先,压市在后,不要说沪深股市不至于发生上冲过快所带来的泡沫,也不至于下跌过猛而发生几近崩盘的危机,中国经济更不至于以如此出人意料的方式急转弯。把股市的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归咎于泡沫,说穿了,不过是某些过于热衷于人工造市的管理者文过饰非的需要。而把目前已经难以为继的资本市场说成“很健康很正常”,其用心所在,无非也就是为了将政策顺理成章地推导到所谓的“只能治市不能救市”或“只能维稳不能救市”上而已。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时,坚持自由市场主义的国际货币组织和金融机构以拒绝救援要挟首当其冲的东南亚国家,不准他们的政府救市,听任索罗斯们肆无忌惮地扫荡市场。对此,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一提起来就恨得咬牙:一天毁了30年!中国在引进西方的自由市场主义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去头去尾,只留下了“市场”两字。这在现在看来,应该是值得庆幸的。因为中国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自己的肩膀上扛着自己的脑袋。

      如果说当初的向西方学习乃是思想解放必不可少的一步,那么,今天思想解放的当务之急就更是理所当然地去反思西方发生百年不遇之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极大地动摇了国人对于自由市场主义曾经固执到近似于宗教的执着。不是就连当初不准东南亚国家救市的西方欧美各国在火烧眉毛时也都已改了主意,正在不遗余力的救市么?

      显然,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来说,只有走出“不救市论”的泥潭,才有可能谈得上保持真正的“稳定健康发展”,否则,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等待“推翻重来”。不难设想的是,沪深股市若真的崩了盘,中国经济不就如当初的东南亚和今日的美国那样,也将在金融危机的摧枯拉朽之下而泥足深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