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广告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法律服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十大预测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一周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基金投资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研究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焦点
  •  
      2009 1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俄罗斯错过了强化自身经济的机会
    “人民币国际化”能“先行一步”吗?
    奥巴马将如何着手调整性改革?
    假钞在升级
    地方政府发债应该慎行
    创新:对中国人智慧的重大挑战
    付更多钱把银行解救出来
    “危机后”的汽车业长远战略
    自由而非公平的贸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付更多钱把银行解救出来
    2009年0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贺艳燕 编译)

      《泰晤士报》1月9日

      付更多钱把银行解救出来

      银行通过优先股从政府借钱的惩罚性息率(12%)被广泛建议应该有所增加。不过这激起了那些银行的愤怒,比如巴克利付了14%的利率,而后退出了政府营救计划。扩张或者放缓特殊流动方案的政策可能有助于银行兑换更多的资金为流动性更高的政府公债。但是这个计划主要是扩大流动性,并不是放贷。让银行担保公债有很大的好处,使得他们可以进入批发市场,但是这个做法代价昂贵。

      一种可选择的喘息获得了支持,也许产生了所谓的“不良债权”,它是指一种可从银行获得一些最劣质的资产并且可以保护它们利益的基金。这原来是美国“TARP”计划的最初目的,不过后来被废弃了。它先前在瑞典的银行危机中被成功应用,而且被瑞士国家银行在它的“UBS”计划中采用。

      但它毕竟不是魔法。银行,更大程度上是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资金给不良债权。那些坏账依然存在,不过它们被从银行里独立出来并且不再影响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它们的存在不再毒害银行的放贷决定。

      1993年之前的倾销产生了一个独立的行业“Equitas”,它在十年前帮助稳定了伦敦劳埃德商船协会的局面。或许今天它对于相似的英国银行计划也是一个蓝图。正如世界经合组织所说,在资产重组之前忽略了转移不良资产对英国来说将会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并且它会继续90年代日本的经济萧条。付更多的钱把银行从贪婪和鲁莽的恶劣结果中解救出来的计划,很自然会遭到纳税人的抵触,不过如果不这样做,将会在未来的经济恢复中付出更大的代价。(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