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1 16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京沪风险警示研讨:重点关注六类客户资金 严防对敲交易
    收储能否成为
    争夺大豆定价权“第一战”?
    风控措施严密 部分游资可能撤离工业品
    会议现场侧记:期货公司老总热议“风控新政”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收储能否成为争夺大豆定价权“第一战”?
    2009年01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吴国峰
      ⊙特约撰稿 吴国峰

      

      从2007年开始,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关注国际农业资本对国内大豆和食用油市场的争夺。而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11月,海关总署更发出预警,指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在2004年国际资本扫荡了国内油脂民企之后,目前其在中国的大豆产地(也可以说中国的大豆心脏地带)也开始战略性开地建厂。我们既然没有挡住国际资本巨鳄对大豆市场的逐步蚕食,目前又面临与大豆相关的一切行业失控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背水一战,争夺大豆定价权,化解民族产业危机呢?笔者认为,从种种迹象表明,也许我们正在行动,目前短期内、高密度、大范围的收储政策,不排除是向国际资本巨鳄的第一次挑战。

      保护豆农利益之外更有深意

      日前,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达了第四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安排中储粮总公司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国家临时存储大豆300万,此举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对于进口大豆大量进入对大豆产业的冲击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产地油脂企业压榨利润微薄(甚至无利润),进而不够买国产大豆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面对这种双重困局,我们为何近期内屡推收储政策?国家是否在保护豆农利益之外更有深意?

      对于国内大豆业而言,这次收储是国家发布的第三次大豆政策性收储计划。加上从2008年10月开始启动的两批共300万吨的国储收购量,国家共计收购了600万吨国产大豆。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将根据收购进度和市场情况,及时下达后续批次的收购计划。这么大的决心、力度,投入这么大的财力,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保护豆民收入的问题,更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大豆行业再次出现2004年的“大豆地震”或“大豆危机”事件。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第一次“过招”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3800万吨,远高于上一年的3100万吨。而公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超过国产大豆数量一倍多。这数字直接可以看出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赖程度。

      虽然截至目前国家收储大豆计划为600万吨,占了2008年国产大豆1650万吨产量的36.3%,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可谓“史无前例”,但是仍然未解决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导致我国东北主产区大豆面临的滞销问题。 2008年底,由于国产大豆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价位,受大量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农民大量大豆卖不出去。往年这时候,北方产地大豆可以进入南方销区,但是今年因为种种原因,黑龙江的大豆被困于省内甚至农民手中。

      据预测,目前黑龙江农民手上还有大豆300多万吨,有60%至70%的大豆仍然在农民手上销不出去。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甚至可能收购全部国产大豆。 值得注意的是,这第四次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择机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公开,这也许是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第一次“过招”。

      防止进口大豆流入中央储备

      对于此次新增加的国储收购,有关部门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保证收购的国家临时存储大豆为2008年国内新产的大豆,防止进口大豆流入中央储备。

      当然,加大收购东北大豆,增加了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进口大豆大量进入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也不是一个政策短期内就能根本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大豆困局任重道远!除了加大对国产大豆的掌控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粮食有效自由流通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粮食全流通市场,让市场自身的价值规律发挥根本作用。我们的国家政策只是在某个不合理时段加以调控,进行宏观统筹。这是其一。

      其二,促使大豆产业升级,加大竞争力,用规模效应来争夺话语权。未来任何行业的竞争都是规模竞争、产业竞争。必须要有规模化才有影响力。

      第三就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护农政策要落到实处。并且对于外资对大豆行业的渗透,国家政策上要给予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