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2009 1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政策着力点该转向结构性改革了
    政策性限制裁员有悖市场法则
    银行信贷扩张既是政治也是自救
    农行悬念:该引入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
    经济再糟 场面仍要超豪
    原来如此!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信贷扩张既是政治也是自救
    2009年01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田勇 陆 洋
      ⊙郭田勇 陆 洋

      

      在接连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中,信贷扩张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部分人对此深表担忧:这会不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大幅上升,从而将整个银行业置于巨大风险之中,并大大影响银行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应当说,这一担忧不无道理。银行业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有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由于短期内缺乏可预见的盈利前景,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气氛浓厚,希望其大量投资恐怕是一厢情愿。而财政支出这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在“4万亿”推出之后纷纷表态积极配合,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事权不对等,不少地方财税收入不足,最终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而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透露出对明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状况的不乐观,减税措施恐难实施,这似乎在暗示中央财政或许也只是想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无法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资金。

      因此,适度扩张银行信贷也是无奈的选择。而且,从扩张信贷来看,的确呈现出一番不同景象:“金融30条”就包含了要扩张货币的内容,央行也把保障货币平稳增长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银监会更是罕见地表现出对不良率上升有一定容忍度,并推出了放宽中小银行存贷比这样的具体措施。

      但是,就此认定银行业会把信贷扩张作为行政任务来完成,进而会造成风险大量上升,最终会压垮中国银行业的结论,依然难以让人认同。

      首先,通过商业化改革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不可能因为有关部门的鼓励就如同计划经济时代执行行政命令那般不顾风险地扩张信贷。

      其次,对银行来说,信贷扩张其实也是一种自救行为而非行政任务。银行的利益和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经济形势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会比较大,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银行业岂能独善其身?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如果银行过于短视而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不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扩张信贷,纯粹基于风险考虑而畏缩不前的话,就会影响工业增长,导致大量企业因资金断裂而出现问题甚至倒闭,最终导致经济长期陷于低迷的泥沼之中难以恢复。如果那样的话,且不说银行业务增长和扩张无从谈起,恐怕连银行自身的存量贷款也将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危害到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适时合理地扩张信贷,不应当是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而是一种于人于己都有利的明智之举。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一向对于风险持审慎的银监会也表明了鼓励态度。当然,在上述过程中,GDP和银行资产质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内银行资产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属正常。银行的最佳方式是找到一个既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又能最大限度扩张信贷的“平衡点”。从业务选择来说,要积极落实“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可以积极参与有财政资金、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符合监管部门审慎性要求的项目,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和中小企业贷款等等,而对那些风险很高,无法满足贷款条件或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方向的企业,则应严格限制,从而在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和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正确处理好信贷扩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为“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发挥银行业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向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在税收、贷款核销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更多的实质性的激励,鼓励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比如,未来可以适当调整商业银行营业税税率,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的测算的结果,营业税税率调整1%将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润上升3%左右。类似这样的措施,无疑会大大消除商业银行风险和业绩方面的顾虑,进而最大限度释放信贷扩张能力,为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