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观点评论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存款利率下调
    外币产品失魅力
    门槛100万
    光大沪上首家财富中心亮相
    光大银行
    发阳光理财“B计划”新品
    部分QDII将集中到期 浮亏下关注止损
    近九成投资者
    反对“免检”高风险产品
    中德安联人寿
    推即期年金产品
    金价回调 黄金股或现机会
    好货难觅 理财产品空档期来临?
    交行推得利宝新蓝系列新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好货难觅 理财产品空档期来临?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近日,媒体报道建行面向高端客户发行的一款债券类理财产品在1分钟内即被抢购10亿元,而细看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竟然只有1.65%而已。是什么让当下的投资者“饥不择食”?难道理财产品的空档期真的来临?

      ⊙本报记者 涂艳

      王牌产品 年内风光不再

      ▲

      ▲

      “虽然有不少投资者的资金被股市套住,但是在受访者的家庭中超过四成的人会为了个人或者家庭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日前一份东方财富网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产品中心共同做出的投资者调查问卷当中显示。

      熟悉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必然对信贷类产品不陌生。而相比2008年月均发售162款的记录,今年信贷产品发售形势可谓风光不再。原先的产品收益王失势,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而银行也为2009年的“投资主打”绞尽脑汁。

      由于2008年三季度开始,国家信贷政策开始放松,连续的降息连续打压了信托贷款类产品的收益空间。随着企业贷款压力的减轻,银行借助信托公司募集资金压力减缓,加之银行不能再为类似信托资产提供担保,收益率骤降而风险却上升,投资者和银行都与信贷类产品渐行渐远。

      发愁的不止银行一家。由于政策瓶颈,信托公司也面临了新一轮展业挑战。证券市场行情不佳,证券投资的信托产品日渐萎靡;而在《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65号文)规范之下,房地产信托融资门槛也被抬高,盛极一时的房地产信托也瞬间拐弯;而所谓的政信合作产品也因信贷政策的扭转而需求下降,信托公司在项目定价权和投资者收益率的双重挤压下苦苦挣扎,信托行业在去年后半年就早早进入萧条期。

      “手中的客户不时询问收益较高但又十分稳健的产品,但现在此类产品相对欠缺,我们也只能不停地和行里的产品经理沟通,否则忠诚度再高的客户也留不住。”招行杭州分行私人银行业务部一位高端客户经理感慨颇深。记者了解,由于股市将不少投资者的资金套牢,因此保证最低收益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市场需求很大,不论是手执千万资产的中产阶层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目前的目标已非跑赢通胀,而是拿下比定存利率高的稳健收益。

      结构性产品 形势尴尬

      ▲

      ▲

      去年的结构性产品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事件至今让投资者记忆犹新。很明显,挂钩资产的急速回调导致该类事件的主要因素。由于多数产品和证券市场及商品市场挂钩,相关市场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基础资产的巨幅亏损。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一份《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中统计: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而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这是近年来,与证券市场挂钩的产品占理财市场比重首次低于10%。

      随着年初市场的回暖,部分银行、券商集合理财和信托产品重新盯上了股票市场。“由于对年内IPO重启寄予较大希望,因而现在产品设计也会把打新股放入资产配置中。”建行上海分行高级理财经理邹峻透露,目前多家机构又欲借股票市场重新将产品推介出去。

      虽然“涉股”类产品或将重出江湖,但是其发行时机是否恰当、是否会重蹈去年下半年外资行抄底“抄在半山腰”的覆辙呢?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表示:“市场和发行时机的把握能力是衡量发行机构资产管理能力和产品投资价值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QDII产品集体性的深度亏损的确存在对境外市场选择不当的问题;上半年多款类基金产品的亏损与被迫延期,似乎也同样因为没看准境内的市场时机”

      信贷类产品主导地位已被撼动,挂钩股票和商品的结构性产品能否重塑形象很难预判。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理财市场从2004年一路走来,再一次面临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