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3 6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中资银行在崛起 持续竞争力待提高
    调整中的中国经济
    将释放出五大商机
    中、东欧国家金融危机是“双胞胎危机”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建设
    应成为我国的投资重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资银行在崛起 持续竞争力待提高
    2009年03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正彦
      在目前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排名前三。中资银行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是3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也突出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环境等方面优势。当然,中资银行还需不断提升自己在全球银行业中的持续竞争能力。

      ⊙潘正彦

      

      最近,根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排名前三。看上去,似乎是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但事实上,中资银行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中资银行的崛起其实反映的是中国银行业经营能力和经营环境的优势。而中资银行在全球银行地位需要持续竞争力的提高。

      中资银行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中国银行业经过30年的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健全、从弱小到强大。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地位逐步上升。1989年(均以前一年底的数据,下同),在首期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上,我国共有8家入榜,一级资本占比1%,税前利润占比1%;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在全球地位进一步上升,在1000家大银行中上榜数量扩大到14家,一级资本占比上升到4.5%。但是,中国银行业整体规模仍然比较小,盈利能力更弱,2001年税前利润占比全球银行业仅为1.2%。尤其是中国银行业的质量受到广泛的质疑。甚至中国的国有银行被斥之为已经“技术性”破产。

      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和上市、以及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取得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球银行业排名(以2007年底数据)在1000家大银行榜上数量猛增到45家,一级资本占比提高到6.7%,税前利润占比达9.9%,规模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高。这45家中国的银行中有5家国有(控股)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4家农村商业银行,合计总资产占中资银行业总资产达到75%。其中,市值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排在第4、6、7位。市值分别达到2090、1573、1322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市值相当于排名第1的花旗银行2613亿美元的80%。显然,中资银行的规模实力已经非同一般。

      当然,市值的大小直接与股价联系,市值排名存在不确定市场波动因素。例如,2007年上半年,随着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均进入全球前十的行列,中国工商银行更是在当年7月份超过花旗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当时,许多人“欢呼雀跃”。但是,在经历股市大幅调整之后,中资银行的市值出现缩水。2007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再度将榜首的位置让给花旗银行。因此,市值排名必须参考其他指标。

      中资银行的崛起其实反映的是中国银行业经营能力和经营环境的优势。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人们一般不怎么看好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不管是对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还是对中资银行的经营能力都似乎不怎么认同。但是,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似乎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中资银行(包括国有银行)经营能力和经营环境的优势正在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中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的优势地位仍然无法撼动。中国金融业仍然是传统业务为主,银行业占金融业的比重没有根本的变化。例如,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最大、金融业最发达的上海为例,银行业在上海金融业的地位和稳定性仍然是证券业、保险业都无法比的。不管是以金融业GDP的比重还是金融业创造的利润,银行业的比重都超过了60%,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在金融业中银行业的稳定性也在最近几年证券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中国银行业分享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也就是中资银行有非常好的经营环境优势。中国经济最近长时期的高增长,经济的血液(资金)的供应者——银行业不仅功不可没,而且银行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看一下,在中国的各个行业中银行业是近几年中利润增长最稳定的,增长速度也非常惊人。事实上,中资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排名不仅仅只是反映在市值上。中资银行代表亚洲银行(不含日本,下同)对全球银行的“贡献”也不断上升。在2008年排名中(2007年数据),亚洲银行在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总利润中所占份额从2007年的12%上升至19%,在一级资本中所占份额从2007年的14%升至15%,资产所占份额稳定在12%。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一级资本的排名是第6、9、14位;在总资产中中国工商银行排名是第20位。

      中国经济对中国银行业的“相互支持”是明显的。虽然,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创5年多来的最低增速,而且也绝对不能排除经济放缓可能给中国的银行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目前还不会有人怀疑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银行业也同样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因此,中国银行业仍然可以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果。

      再次,中资银行在银行传统业务上的稳定性也保证了中资银行在经济金融环境出现巨大波动时有比较明显的抗风险能力。虽然,从最近一、二十年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银行业务创新、尤其是非传统业务,如中间业务的扩大等似乎是主流。例如,花旗银行有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传统业务,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的业务。而中国工商银行有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传统业务,有90%的业务来自于中国内地。显然,在中国经济高速、长时期的增长,而全球其他许多地方经济增长不力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不仅分享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果,而且避免了国外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虽然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存贷款规模也最高。但是,中外银行的差距正在缩小。例如,2007年末,美国银行业存款总额大约为8.4万亿美元,中资银行的存款总额大约为5.5万亿美元。而过去5年中资银行存款的平均增速为17%,而美国大约为9%。2008年,中资银行虽然也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是银行存贷款的增长率仍然不会低,而美国则很可能不行,此消彼长,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可能达到6.4万美元。即使不考虑汇率及价格等其他因素,如果未来中国与美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增长率差距仍然存在(这似乎没有疑义),那么,从传统业务的角度,中国完全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市场。中国银行业如能充分开发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当然,中资银行在全球银行地位需要持续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中资银行仍然充分认识自身优劣势,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稳定的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效竞争。另一方面,更要从中外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发展的角度审时度势,合理布局,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即使中国的银行目前处于相对有利的环境,首要的工作还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