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观点评论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特别报道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4 3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银行自有产品“躲猫猫” 基金“占领”理财中心
    光大银行
    推“A计划”理财新品
    金融理财人员也须远离“劝购诱购”
    银行理财四大陷阱
    招行私人财富报告:千万富翁更偏爱保守投资
    “填空”效应明显
    线下支付或爆发式增长
    招行新推“粉丝”信用卡
    上海中行为“银期转账”提速
    招行新发超短期理财产品
    挑战收益“新高”
    中银推镜面钛金女士信用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理财人员也须远离“劝购诱购”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近日,由上海市静安区四家商场起草、静安区质量协会及商业联合会发布的《商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行为礼仪规范》很是有意思。该《规范》要求商场服务人员要尊重顾客的意愿,不劝购、诱购,不得以贴身服务干扰顾客的购买意愿和行为。

      由这部区域性规范文件,笔者不禁联想到了金融消费这种尚未列入消费者保护法保护的准消费行为。我国理财市场尚处起步阶段,这几年投资者因看不懂产品说明书,又迷信销售人员的只言片语而最终发生投资亏损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更有投资者将百万元损失归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欺诈行为,并由此诉诸法庭。

      不可否认的是,投资者自身对产品必须承担起“买者自负”的责任。但是,我国金融理财领域服务人员的销售行为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瑕疵,对此银监会还发文要求其自查并组织了暗访监督。

      那么,这部试行的规范是否对金融理财人员的销售行为是否也有借鉴意义呢?

      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金融投资者,在购买商品和产品时都享有起码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即意味着顾客有全面知悉和了解一项产品的权利,而自主选择权则意味着在知情后按照自己意愿挑选并做出最终的消费或投资行为的权利。而事实中,很多投资者却正面临着被理财服务人员劝购和诱购而无法自由选择投资产品的尴尬。

      诸如刻意隐瞒产品风险、刻意回避投资者咨询的产品信息、以自身的投资经验作为实例向投资者变相推销产品、虚构产品销售情况等行为均可视作不尊重投资者意愿的劝购、诱购行为。和消费者购买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对于投资产品,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相应的自我甄选能力,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财服务人员全面和客观的介绍,而并非“只提收益、不提风险”的误导。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消费领域的劝购、诱购行为或许来得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