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4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寒潮”驻留时间若长 市场可能会受不了
    识别泡沫陷阱
    将考验2300点
    谁把大盘拖下水?
    春雨贵如油 
    cnstock
    长阴并不意味见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寒潮”驻留时间若长 市场可能会受不了
    2009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信达证券 马佳颖
      昨日沪深两市出现了从3月份开始的创反弹新高行情的最大跌幅,特别是下午2点之后的放量跳水走势,使得沪指挑战年线的目标暂告段落。4月份,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市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由经济数据同比下跌、环比上涨引发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可能在这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信达证券 马佳颖

      

      多空博弈缘何重新激烈起来

      本周开始,3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前日出台的PMI数据和发电量作为经济运行格局的先行指标都有了明显的转好迹象。PMI指标半年来首次跃上50%一线;而发电量虽然仍呈现同比下跌趋势,但是环比看跌幅明显缩小,这也被市场解读为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此外还有3月信贷规模可能呈现超预期增长等等。

      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业内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悲观者从同比数据出发,认为出口下滑、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还有较长的收缩周期;而乐观者则更看重环比数据,认为环比的上升更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这是决定股市方向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同的出发点在流动性充裕和股票超跌的双重因素下形成共振,促成了市场从去年底到现在的反弹。而随着反弹的延续,个股累积了较高的涨幅,加上二季度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在4月份集中出台的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度季报,使得悲观和乐观的博弈重新激烈起来。

      选择主动调整是明智之举

      昨日沪深两市的深幅下跌是在意料之中的,其实上周末已经显露出调整迹象。首先是金融板块和能源板块在上周表现异常突出,而且金融板块很少见地出现了保险、银行和券商联袂上涨的态势。两大权重股的启动对推动股指突破反弹高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个股活跃明显减少,特别是在一些利好兑现后,相关行业和板块都有兑现利好获利了结的情况。其次,作为深市权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板块先于大盘下跌,也是市场调整的重要信号。

      仅从市场层面去考察近期的调整,笔者认为,资金的出发点是好的,本轮反弹是在流动性充裕、政策刺激以及股票超跌的格局下形成的,其实和宏观、微观经济形势的关联并不大。而目前,在业绩压力如泰山压顶、各板块又经过几番轮涨后、短期内难以再寻找到相对的价格洼地的情况下,再继续强攻还是先行休整之间,市场选择了后者。因此我们认为,这次调整的动因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地受到经济数据恶化或者周边市场影响导致。选择主动调整是明智之举,这对于保存资金实力、维护市场相对健康的运行格局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主动调整会否变成主动放弃

      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本次调整何时结束?下跌过程是逢低介入的机会吗?笔者认为,仅从昨日一天的调整来看,尚不能得出明确判断,总体感觉4月份的市场运行格局对于投资者中期的操作策略至关重要。

      4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上市公司业绩都给这个月形成了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乐观和悲观预期之间的博弈将随着个股机会的减少重新展开。短期内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成交金额和热点板块的变化情况。此前各板块之间的不断轮换,形成了不间断的热点,盈利效应始终较为明显,维系了场内资金的参与热情。而目前,市场成交金额出现了反弹乏力、下跌放量的不利格局。如果短期内做多热情不能很快凝聚,前期的领涨板块不能迅速止跌并且继续活跃的话,那么对于后市行情的演绎也许我们要更加谨慎。

      就操作而言,笔者认为投资者短期可对照2月中下旬市场的调整,当时是9个交易日迅速回探至60日均线,目前股指如果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探60日线附近,市场将会形成一定的交易性机会,对于恢复场内资金的投资热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市场以缩量窄幅震荡的格局完成调整,长时间的弱势会消耗做多资金的能量,主动调整很有可能演变成主动放弃。也就是说,当前的市场还不能承受长时间的调整格局。因此最近一两日内建议投资者仍然保持轻仓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