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9 4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PVC期货合约开始征求意见 期货公司“预热”迎新
    国内大豆恐展开季节性空头行情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现货黄金小幅回调
    供应隐忧陆续释放 沪铝交割月现“跌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内大豆恐展开季节性空头行情
    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王定红
      郭晨凯 制图
      ⊙特约撰稿 王定红

      

      自2008年10月以来,中国政府连续三次宣收储国产大豆,下跌中的大连大豆价格应声而涨,业已出现了一波历时4个多月,波幅高达1002元/吨(主力合约A0909)的多头反弹行情。随着收储临近尾声,市场价格追近收储价格,大连大豆上涨的脚步已日见沉重。

      收储 “大势已去”

      中国分别于2008年10月20日、12月3日和2009年1月13日开始分三批收储大豆,收储计划总量为600万吨,收储时间延迟至4月底。收储价格则为3700元/吨,大大高于当时的现货价。

      我们回过头来盘点收储的情况,发现收储的实际结果与预想结果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收储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准确的数据公布,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08/2009年度新增库存530万吨来推测,600万吨任务并未完成。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今年4月初他曾表示,公司很可能在4月底无法实现在东北地区收储600万吨大豆的目标。不能完成收储目标的原因,是国家储备的湿度标准严格,农民交收的大豆湿度不合要求。

      其次是收储价格。国家收储价格定为3700元/吨,比当时市场价格高出600至900元,如此高的差价,无论谁家的大豆被收储,无疑都是检到了“金元宝”,但对于收储方来说,未必不考虑顺价销售和大豆质量等诸多问题。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官员传出的信息是,中储粮仓库把大豆收购价格降至3000元/吨,较3700元/吨的政府定价低19%,原因还是因大豆湿度过高。收储的真实价格与政府的定价差别太大,可能是影响收储任务完成的关键。

      对于压榨企业而言,国外的大豆相对便宜,他们更愿意进口大豆。中国收储形成的“价格高地”,刺激了国外大豆大量涌进中国的重要原因。美农业部(USDA)公布的截至4月2日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本市场年度(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累计出口销售量为2952.95万吨,比上一年度年同期的2768.04万吨,增长6.68%。本市场年度,中国累计购买美国大豆1693.92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237.73万吨增长36.86%,美豆进口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7%。

      中国海关公布的月度进口数据同时显示, 3月份中国进口大豆386万吨,同比增长66.6%,环比增长18%,并创下历史第二高位。1至3月大豆进口总量达到1014.9万吨,比去年同期的778.1万吨增加30.4%,比2007年的571.8万吨则增加36.1%。

      

      技术反弹到位

      从豆一指数(文华行情)来看,去年7月3日的最高价为5326元,此后,一路下跌,至12月8日的2859元见底,期间下跌了2467点,3月23日反弹至3636元,反弹幅度为下跌幅度的31.5%。而以当前的主力合约A0909观之,其反弹幅度为下跌幅度的38.3%,恰好与0.382的黄金分割位相若。由此观之,豆价展开的弱势反弹已经到位。

      从图形上看,豆一指数自2月9日升达3611元之后,出现高位震荡行情,一个月之后的3月20日虽上破前期高点到达3636,但次日即跌回震荡区内。从2月9日到4月14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对于前期的快速上升,大豆价格明显滞涨,技术图形出现明显的疲态特征。

      

      资金出局 上涨能量骤降

      2008年以来,大连大豆经历了一个交易量和持仓量双双下降的过程。2008年7月,大连大豆的总持仓量高达75万手,12月份之后,持仓量急剧下降,至今年的2月份,一度下降到只有26万手,其后,虽然有所增加,但始终起色不大,一直徘徊在30万手的水平上。与此同时,交易量也从去年10月份最高时的260余万手下降到当前的30万手以内,仅为最高时的一成多。可见,大连大豆市场资金出逃现象非常明显。这大大降低了大豆上涨动能。

      在收储利好不再,南美大豆上市接踵而至,以及新年度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利空题材的夹击下,大连大豆有可能展开一波季节性空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