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9 4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银行出手 中长债一级市场率先复苏
    下半月地方债发行计划排定
    英镑对美元将突破盘局
    想到的和没想到的
    今年重在赚取持有期收益
    地方债发行利率再创新高
    今日发行750亿元央行票据
    债券市场面临难得发展良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今年重在赚取持有期收益
    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秦媛娜 王文清
      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杜海涛
      ——访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杜海涛

      ⊙本报记者 秦媛娜 王文清

      

      工银瑞信基金成立虽然不算很长,但是其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中独树一帜,旗下拥有国内首只重点投资信用类债券的基金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债券基金,今年以来排名债券类基金第5位;另外一只工银强债基金A类在过去一年也取得了11.79% 的收益率,列债券类基金第3位。

      经历了去年的大牛市之后,今年债券市场投资难度增加,他们将如何把握?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杜海涛道出了自己朴素的看法——今年债券基金投资重在赚取持有期收益。

      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你们对经济未来的走势有何判断?

      杜海涛:从宏观经济的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比较好,我们认为未来可能还会有比较好的持续性,主要因为信贷投放大量增长说明背后有企业实际的需求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消费和出口虽然表现欠佳,但是已出现企稳迹象。综合来看,可以总体判断经济已经在从底部走出,尽管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经济走势的轨迹可能更加接近U型。

      记者:经历过去年的大牛市之后,债券市场现在重归平静,赚钱的难度是否更大,投资的机会在哪里?

      杜海涛:今年来看,更多的是踏踏实实赚取持有期收益,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从影响债市最为关键的通胀因素来分析,现在全社会实际上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政府主导的投资又会加剧这种过剩,因此要说物价大幅上行的压力,起码今年年内是看不到的。

      虽然有人担心,大量货币投放之后会引发物价上行,但是这需要有一个通畅的传导路径——旺盛的需求。目前来看,我们面临无论内需还是外需都不足的情况,因此即使货币多,能否立即反映到物价上升上,也是有疑问的。

      记者:面对目前非常陡峭的收益率曲线,你们对长债的判断是什么?

      杜海涛:投资一只债券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利息收入、折溢价摊销、资本利得(涨跌)。前两项之和可以简单理解为到期收益率;但是持有期间债券市场价格会因为利率的涨跌而下降或上涨,与前两项合计为该只债券持有期间的收益。只要债券到期收益率足够高,且可以覆盖债券利率上行导致资本利得部分出现的损失就可以保证投资正收益。

      我们的判断是,未来通胀增加的压力不会太大,长债利率虽然有一定的上行风险,但是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入V型反转,经济复苏注定要经历一个较长周期,那么长债收益率也高不到哪里去,整体还是会在比较窄的区间内波动。

      现在收益率曲线非常陡峭,很多人认为长债风险太大,最好还是回归到短期。其实短债也有一大问题,就是持有期回报非常低。即使未来债券市场利率有一定幅度的上行,综合比较长短债的持有期收益来看,我们认为长债还是有一定的配置价值的。

      记者:如何看待近两年来基金公司在债券市场活跃度的提高和话语权的增强?

      杜海涛:虽然近两年基金迅速壮大,但基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声音还是偏弱的,对市场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趋势形成初期的边际贡献,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记者:工银瑞信有国内首只集中投资信用产品的债券型基金,对于信用产品的投资机会,你们有什么看法?

      杜海涛:信用产品今年以来表现突出,这和经济触底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信贷扩张、企业现金流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会相应降低。但是另一方面,估计随着信用债的供给大幅增加,资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因此要严格控制投资风险。我们通常是在参考外部评级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公司内部的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给发行人进一步的投资评级,以此甄别风险、发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