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金融·证券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调查
  • 7:焦点
  • 8:特别报道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特别报道
  • A6:观点·评论
  • A7:股民学校
  • A8:专 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观市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4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版:开市大吉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版:开市大吉
    只有逢高避开风险
    才能候低寻找机会
    2500点多空博弈,
    谁将胜出?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的个股
    股指回调压力在增大
    美国股市只是熊市反弹
    渐趋增多的异象考验多头的护城河
    股金在线频道周末荐股
    政策预期并未消失 “消费主题”走向前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预期并未消失 “消费主题”走向前台
    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上海证券研究所 屠骏
      ⊙上海证券研究所 屠骏

      

      上周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年线附件并非坦途,重点关注得益于“核高基”政策的软件股。上述判断得到了市场的印证。短期大盘震荡调整趋势初现,盘面反映是小盘股获利回吐的局部压力凸现,实质却是市场对推出经济刺激新政预期的落空。所以,未来市场趋势判断的聚焦点在于:上述预期落空对市场负面影响会否持续。其实这也是探索未来市场热点演变的主要思路。

      

      政策预期不因短期落空而消失

      笔者认为市场对经济刺激新政预期,不会因为短期落空而消失。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理由。首先,基于对投资扩张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的判断,投资高增长或将在三季度出现回落。尤其当政府投资在三季度后峰值回落,房地产投资下滑对投资的拖累就会凸现,宏观经济出现再次回落的压力依然存在。其次,从政策角度看,温家宝总理近期表示:宁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做好应对更大困难的长期准备,毫不放松地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处于对前期投资项目落实与政策观察期中,市场对经济刺激新政的预期不会消失。政策预期短期落空形成的做空动力难以持续,获利回吐的局部压力难以导致中期调整。

      

      “消费主题”正在浮出水面

      4万亿刺激方案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对经济的冲击,同时维持了过剩产能不至于太快收缩的局面。但是,一旦财政投资难以维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过剩的产能会重新成为制约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味增加投资也会形成新的结构失衡。因此,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应在改善民生与刺激消费方面。而相对于政府投资比例分配的强季节性特征,消费增长一直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自从2008年11月份以来消费类行业持续跑输大盘,使得行业性的估值溢价已经大幅降低或消失。政策着力点可能转向刺激消费与行业估值溢价消失的叠加效应,决定了改善民生、刺激消费受益行业,出现阶段强势行情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结合上周消费类行业的初步强势表现,笔者认为,“消费主题”正在浮出水面。

      

      依然不存在风格转换的基础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17日晚在博鳌“资本市场:走出危机的阴影”分论坛表示: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证券市场现在做出的合理反应是正常的。这一表述将很大程度缓解近期市场对监管压力加大的忧虑,对市场运行的正面作用显著。

      事实上,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权重蓝筹股相对低迷表现依然折射了目前主流资金对基本面的谨慎。整体看,目前市场并未过热。笔者研究发现,从上一轮牛市起端的2005年7月开始至今,市场风格轮动维持了一年三个月的周期特征。仅就此规律而言,大盘蓝筹股重新领导市场要到2010年1月份以后。这也与市场对宏观经济走向复苏的预期在时间上部分吻合。更何况,目前小盘股/大盘股估值倍率2.16,离历史高位3.23还有空间。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市场依然不存在风格转换的基础。“消费主题”中的中小盘股依然是关注重点。

      中期来看,经济周期是去库存和消化过剩产能两个过程的周期叠加结果,显示未来经济将处于底部反复阶段,因此目前的行情还不具备演化成翻转的条件。短期来看,价格和需求的双降将使得未来微观企业盈利恢复滞后于宏观经济增长的表现,对市场的反弹高度带来形成估值压力。这提示我们目前主题投资机会大于价值投资。未来的“消费主题”同样属于主题投资范畴。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的主要观点是:政策预期不会因为短期落空而消失,进而难以对大盘形成持续的做空冲击,上周末的调整为局部获利回吐、酝酿新热点的良性走势;市场依然不存在风格转换的基础;未来政策着力点可能在于民生改善与刺激消费。因此在本周大盘的强势震荡过程中,建议持续关注医疗器械、食品饮料、商业零售、家具制造等改善民生、刺激消费受益行业。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零售行业中小盘股可重点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