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财经要闻
    证监会通报创兴置业等案件调查处罚移送情况
    证监会稽查执法坚持“严打”“快说”
    发改委预警:
    生猪生产现过剩苗头
    银监会拟在四城市
    试水消费金融公司(上接封一)
    胡晓炼:
    中国会考虑相应开放汇兑市场
    国家提出依托十大领域
    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财政部拟构建
    统一会计信息平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家提出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2009年05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虞利  实习记者 张牡霞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

      ⊙本报记者 徐虞利  实习记者 张牡霞

      

      中国政府网昨日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份规划是2009至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提出,未来三年,要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增长,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要稳定在70%左右。在重大装备研制上要取得突破。提高基础配套水平,优化升级组织结构。同时,要明显转变增长方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对于产业振兴的任务,《规划》指出,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科技重大专项这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钢铁、汽车、石化、船舶、轻工业、纺织、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和国防军工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和特种原材料四大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国家还将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

      此外,国家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同时,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2009年先行开展对高效电机推广应用的补贴。

      (相关分析详见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