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信息披露
  • A3:基金
  • A4:期货·债券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9 6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人物
    《滚雪球》作者艾丽斯:我就是最了解巴菲特的人
    艾丽斯看巴菲特 专注 矛盾 强烈控制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滚雪球》作者艾丽斯:我就是最了解巴菲特的人
    2009年06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2008年,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竞拍价为211万美元。和梦游仙境的艾丽斯一样幸运,艾丽斯·施罗德得到5000个小时,与股神巴菲特单独“聊天”的机会;并得到巴菲特授权写其自传。

      巴菲特一个朋友评价,这本书好像把沃伦的衣服都扒了,深入他的皮肤里面去观察他。艾丽斯·施罗德毫不犹豫地说,是的,我是最了解巴菲特的人。

      《滚雪球》亦将艾丽斯·施罗德推上了另一个舞台。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将其评为“2008年度最受瞩目人物”,与她获得相同殊荣的有本·伯南克、希拉里·克林顿。艾丽斯·施罗德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已经从金牌分析师转型为红极一时的作家,正在筹划写一本商业新书。或许未来,她会写一本关于巴菲特投资的“宝典”。

      ⊙本报记者 吴琼

      

      这是位金发蓝眼的美女。《滚雪球》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打眼的外貌令她的人生传奇更吸引人:一个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毕业的小女孩,走进华尔街当了金牌保险分析师,继而获得股神巴菲特认可、历时5年写出首部巴菲特个人传记。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生,令艾丽斯·施罗德为无数投资者、证券从业人员、媒体工作者羡慕,确实很少有人能在这些方面同时企及她的高度。

      在人生这个“投资”游戏中,她幸运地丰收了。这一点,可是巴菲特不能传授的。

      

      德克萨斯州的小女孩

      少年时期的艾丽斯·施罗德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许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恋故乡。

      “我在德克萨斯州长大。我读了一个很好的中学,成绩也不错,算是中学时最聪明的学生之一。我也得到了很多好大学的奖学金,不过我没有去,仍然选择呆在德克萨斯州。” 艾丽斯·施罗德回忆,“当时在美国南部,大家还不能理解去最好大学读书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们并不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人们更希望呆在家乡,从来没有想过到其他地方去看一看。在那种文化下,我觉得没必要去德克萨斯州以外的地方读大学。”

      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也是一所名校。会计专业和新闻传媒专业在全美排名居前。从业多年后,艾丽斯·施罗德才发现自己的精彩人生居然和这两个专业息息相关。“念大学时,我的会计很糟糕,于是我决定补短,考了会计师执照。后来,我就到了德克萨斯州的安永会计事务所工作。”选择会计这一职业,更多出于一个好强小女孩的天性,“因为我下了一个决心。无论我做什么,无论那是不是我天生就擅长的,我都要和别人做得一样好。”

      带着这分倔强,艾丽斯·施罗德很快得到了一个见世面的机会,“我被调到美国纽约的安永事务所。”离乡背井的艾丽斯·施罗德,开始和保险业亲密接触。事后证明,这成为她通向巴菲特王国的奠基石。

      “我以前的一个老板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他聘请我去FASB。” 回忆着这段往事,艾丽斯·施罗德无疑有些兴奋:“哈!这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以前,我从来没有从事保险公司的项目。保险真的很有趣,里面常涉及概率,有一点像赌博。虽然我不赌,但尝试一下如何来下注倒是桩挺有意思的事。我后来就爱上这份工作了。”

      慕名而来的保险公司、投资机构纷纷向艾丽斯·施罗德投来橄榄枝。“我没有接受保险公司的聘书,因为我觉得这有悖于职业道德。我去了Paine Webber任财务分析师,负责观察保险类上市公司,主要集中的财险公司而非寿险,财险包括车险、房屋险。”

      三段职业给了她不同的视野,“作为会计师,我可以看很多不同的年报,了解不同的公司。作为监管者,通常在发生事情后进行修补、加强监管;股票分析师则教会我如何写文章、做报告、做陈述,揭示华尔街的情况。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进入巴菲特王国

      世界有时很小,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于是艾丽斯无形更接近巴菲特王国了。艾丽斯·施罗德倒觉得,自己进入巴菲特王国,是因为“勇敢、热情执着、专业。”

      1998年,艾丽斯·施罗德在华尔街担任分析师已经五年了。她盯上了一家叫“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公司,尽管当时巴菲特已经因投资而闻名全球,但当他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后却乏人关注,甚至没有多少人去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巧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换股形式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作价220亿美元。 这成了艾丽斯·施罗德敲门砖。

      “作为保险分析师,我一直密切跟踪这次收购。另外,我的客户也希望我研究调查。”艾丽斯·施罗德没有对手,因为“在伯克希尔·哈撒韦通用再保险公司前,一大堆的分析师关注通用再保险。但当收购完成后,其他的分析师都放弃了。”于是,艾丽斯·施罗德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又犯了。“1998年的夏天,我开始写长达54页的调查研究报告。其间,我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问他是否愿意同我及我的客户见面,我们会前往奥马哈。” 艾丽斯·施罗德说,“很多人会说你写这封信是没有用的,不可能收到回复。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巴菲特会回复,我只是想试试看,毕竟我的客户非常期望能和巴菲特见面。”

      勇敢得到了回报。“没想到巴菲特真的回复了。当时我在出差,通过旧金山一个机场的付费电话和秘书联络。我的秘书通知我,巴菲特来电了,还给了我电话号码,让我直接和他通电话。” 艾丽斯·施罗德似乎重新回到那一刻,“当时,我非常害怕、非常紧张,因为我真的没料到他会回电。于是,我在旧金山机场上拨通了巴菲特的电话。”

      随后,艾丽斯·施罗德和投资者共13人去奥哈马拜访了巴菲特。“我们在他的办公室呆了两个小时,谈论的话题围绕着保险行业。后来,巴菲特开车带我们四处参观,我们挤满了他的车,根本坐不下,但我觉得非常荣幸。”

      一周后,艾丽斯的电话再次响起,令她惊讶的是,“巴菲特告诉我,他作了一个决定。他将只为一位分析员提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合法信息,并希望我做这个唯一的信息员,同时邀请我去公司看看。”从此以后,艾丽斯·施罗德开始和巴菲特保持密切联系。“巴菲特选择我,一方面是因为公司需要,另一方面是我此前的努力。当时华尔街或者投资者并不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希望找一个人成为华尔街和公司之间的桥梁。我一开始就主动表现出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兴趣,巴菲特已经看到我1991年1月起写的一系列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研究报告,所以他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

      

      巴菲特:为什么不辞职写我的书呢?

      艾丽斯·施罗德跳槽到摩根士丹利后,仍然负责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艾丽斯·施罗德成为华尔街的金牌分析师,2002年冬天被《评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分析师”,被A.M.Best评为“40名最受瞩目人物”,并登上了美国《商业保险》杂志评选的“35名未来之星”之列。

      艾丽斯·施罗德没想到,2003年她的职业生涯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长期的交流后,巴菲特建议艾丽斯·施罗德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传记。“巴菲特说,‘你是业界一流的分析师,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非常熟悉,为什么不辞职专心专意写一本关于我的传记呢?’我当时真的很吃惊,巴菲特传记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建议巴菲特自己来写,但他无意写自传。”

      好胜心最终战胜了胆怯,艾丽斯·施罗德决定再勇敢一次。“当我决定写巴菲特自传后,我和巴菲特坐下来谈细节。”深知巴菲特喜欢控制人,艾丽斯·施罗德开出一些条件,比如“这本书的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而不是巴菲特,所以编辑和控制权全在我的手中。无论我怎么样写,巴菲特都不能干预;想采访谁就采访谁”等等。巴菲特欣然同意,只提出了一个条件:“朴实,不要奉承和夸大其词。”用巴菲特的原话就是“当我的观点和他人不同时,请选择不太讨巧的那个。”在艾丽斯·施罗德看来,巴菲特授权其写传记源于四点,“勇敢执著,拥有专业知识,熟悉巴菲特和哈撒韦公司,写作风格得到赏识。”当然, 艾丽斯也承认,“在男性占主流的分析师行当中,女性显然占便宜。”

      2003年,艾丽斯·施罗德辞去了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的职位,开始深入巴菲特王国。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大开方便之门:和艾丽斯·施罗德交流了近2000小时;开放了两个大档案室,里面保存了巴菲特的投资材料、信件和个人感兴趣的主题资料;为艾丽斯·施罗德提供了确认两人合作关系的信,以便她采访时出示给受访者。艾丽斯·施罗德则采访了巴菲特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录制了300个小时的访谈。

      2008年,作为首部巴菲特授权的自传《滚雪球》面世,引起了全球关注,其英文版版税以720万美元的天价出售。巴菲特曾在信中指出,我对这本书没有意见,希望它畅销。书中的我比现实中的我要好,但我愿意朝那个方向调整我自己。

      目前,艾丽斯·施罗德已经转型为作家,正在酝酿撰写另一本商业书籍。“1998年接到了巴菲特的电话,改变了我整个人生。如果没有那通电话,我可能还在呆在华尔街,或者呆在保险行业里,可能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巴菲特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很久以前,男人写下规则,制定了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主宰着今天的商业环境。为了在这个依然是男人把持的财经界取得成功,她们凭借怎样的独特魅力,游刃有余,大放异彩?

      “财经名女圈”关注财经界名女,让读者感受她们非同一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