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6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焦点
    上海金融中心“空降”艺术衍生品专卖店
    低迷期“买得起”艺术品成卖点
    走访上海M50的创意工坊
    从艺术衍生品到跨界艺术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低迷期“买得起”艺术品成卖点
    2009年06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琳
      丁乙 爱马仕丝巾
      杰夫·昆斯 《悬挂的心》
      LV樱花手袋
      LV 俏护士系列
      ⊙本报记者 杨琳

      

      当代艺术有几种消费方式,目前最为直接的“一鱼两吃”法就是既有原创作品的经营,又有其衍生品的出售。毕竟,现在动辄就上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成千万元的艺术品,买得起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价格却能让最为主体的中产阶层大举进入这样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星百货走低价路线

      2008年6月创建星百货的星空间负责人房方就曾在2009艺术北京闭幕之后告诉记者,他们本季的销售结果相当不错,在目前当代艺术原作销售相对萧条的艰难时段,艺术衍生品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补充。他透露,现在已经有不少厂商在找他们探讨合作意向。对于星百货的定位,房方直言,既然是冲着大众而去,那么艺术商品的价格自然趋向便宜,所以他们的产品价格基本都是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且品种繁多,从T恤、茶杯、笔记本、行李箱到印刷品、小玩偶等。房方表示,这就是星百货的市场策略。他坦言:“目前,我们出售的商品几乎都在200元以下,个别有几百元和上千元的。这样的开发策略和市场定位,主要是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来消费既有创意又有原创艺术家理念的艺术精神商品。”他还透露,由于目前的开发能力还很有限,所以他们以后会更多地考虑中长期市场策略,尤其是与国际商业品牌的合作,例如宜家、无印良品等。他说:“我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兴趣丝毫不小于对原创作品的热情。”

      

      UCCA开发三类产品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商店更是在其建设空间之初就被列入规划。他们的艺术总监薛梅告诉记者,他们的销售情况一直不错,产品层次丰富,共有三大块。第一就是与当世艺术家们一起开发制作的艺术衍生品,如岳敏君、方力钧、张晓刚、隋建国这些知名当代艺术家的限量复制版画或者雕塑作品等;第二是根据UCCA的艺术藏品开发制作出来的艺术商品;第三就是UCCA自己开发设计的商品,如橡皮、铅笔、笔记本等等。薛梅介绍,新产品的出线频率大约以月计算。她透露,购买者大都为年轻人和新兴艺术收藏者,其中也不乏业界专业人士的购买。所有产品的价格从上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她介绍,其实在国外,所有美术馆、博物馆几乎都配有自己的艺术商店。

      

      再提“买得起的艺术”

      “买得起的艺术”口号早在2006年、2007年就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艺术衍生品只是“买得起的艺术”中的一个层面,主要是指将那些知名的、一线的、价格昂贵的或者时尚感特别突出的艺术作品通过衍生品的转化,实现量化的多价位营销层次,面向社会最稳定、体量最庞大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的一种艺术产品。这类艺术产品的客户大多对艺术充满喜好、有兴趣但是资金实力不够,又或是纯粹出于装饰需求和好奇心,类似于旅游观光产品。这类消费概念,在西方早已是如火如荼。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艺术商店或者艺术礼品店。这部分的营销除了能满足美术馆、博物馆自筹运营资金的需要之外,而且能扩大参与艺术家的知名度。当然, “买得起的艺术”还有第二个层面,即指那些价位低的艺术品,例如版画、摄影等目前还处于低端价格市场的艺术品,以及年轻的和还未出名的艺术家作品。

      从2003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如同火箭般蹿升至令人瞠目的境地。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场自杀性的价格透支行为嘎然而止,当代艺术市场迅速回落。艺术机构除了意识到需要寻求金字塔中间层的存在,力图以基数和量来拯救大盘的颓势,艺术品不应该再曲高和寡,再次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消费艺术的口号。正如“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董孟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目前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来消费艺术这样的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