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观点评论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7 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跃上3100点 市场从追高转为“挖潜”
    预增的细节研判
    3152点一线
    或会短线休整
    股指有进入短期震荡的可能
    两块试金石试出3100点的底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预增的细节研判
    2009年07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伟君
      ⊙潘伟君

      

      近期有关半年报预增的公告多了起来,尽管内容简单,但仍需我们多一份细心。比如当听到类似“某公司半年报预增100%”后,我们会作出这样一系列的判断:

      假设该股去年每股收益为0.2元,现在股价15元。因为预增100%,所以今年的中期业绩应该是0.4元,乘以2,全年就是0.8元。目前行业平均市盈率为25倍,因此该股可以定位于20元,离目前价位有三成的上升空间,值得买进。尽管看上去有其必然性,但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要引起注意。

      问题一:预增的幅度是否等于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

      从本例看,如果期间股本扩大50%,尽管收益增长了100%,每股收益只增长了33%,所以今年中期业绩应该是0.26元。只有股本保持不变,每股收益才会同步增长。

      问题二:全年的收益能否用半年报数据乘以2?

      大多数公司的生产都是有季节性的,各个行业的季节特性不一样,所以,分摊到上下半年的业绩就会有差异。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突发性的收益情况,比如转让资产所产生的收益、重组所产生的收益、股权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甚至一次性的财政补贴等等,这些收益绝不能简单地通过半年报数据乘以2来推算。

      在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前就研判股价的合理性显然是不着边际的,合理的研判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应搞清楚是收益增加还是每股收益增加。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公告都是指收益,即使传闻也是如此。

      其次是查阅一下期间股本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每股收益就会同步增加,反之则要重新计算。

      最后是研判收益增加的原因。如果是原材料降价或者产品涨价等公司本身经营的因素,下半年能否保持这一状态是关键,如果能够保持,收益应该比上半年更好,因为这些因素在上半年的影响可能不到6个月。比如收益增长得益于原材料从4月份开始的降价,此对上半年的影响只有三个月,如果下半年维持现状的话,收益将明显超过上半年。如果收益增长源于产能扩张,下半年情况将会更好,除非产能扩张起始于1月份。如果是一次性的收益,我们先减掉这笔收益,这样就得到一个上半年的经营收益,把这个数据乘以2,然后再加上一次性的收益,就得到了全年的收益。不过在估值的时候,还不能把一次性的收益全部算进去,因为明年这笔收益就没有了。对于一些股权投资性质的收益,无疑是要加进去的,因为这些收益以后仍然会有。

      现在我们可以来研判目前股价的合理性。

      如果出现了以下一些因素,我们也没必要多加关注。比如去年的基数很小,像只有1分钱不到的每股收益,今年即使增长几倍也没什么用。比如有些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大幅调低了去年的半年报业绩,这样的话,今年的半年报业绩就会突飞猛进。总之,一个预增公告或传言并不一定能成为股价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