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财经新闻
  • 8:海外财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信息披露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2009 8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基金“一对多”报备首日 数十家公司赶头班车
    票据融资锐减对股市影响不大
    产品 同是“一对多” 风格大不同
    渠道 不同产品对应不同渠道
    贷款增长放缓
    难改流动性整体宽松格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一对多”报备首日 数十家公司赶头班车
    2009年08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文清 马全胜
      昨天是基金“一对多”产品报备首日,一大早,证监会门前就出现了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匆忙的身影 本报记者 马全胜 摄
      昨日是证监会正式受理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材料报备首日,已经取得专户“一对多”业务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工作人员从清晨七点半开始陆续赶到证监会传达室外,准备在第一时间报送相关产品材料。由于证监会受理程序较为简便,虽然上午总共有几十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员相继进入证监会大楼,但并没有出现秩序混乱和拥挤的现象。

      ⊙本报记者 王文清 马全胜

      基金公司连续数日挑灯夜战

      当长盛基金专户理财部副总监蒋俊国昨天上午8时15分赶到位于北京金融街的证监会大楼时,已有十几位基金公司的人员提着资料袋在传达室外等待,准备第一时间把产品方案摆到监管部门的案头,大家对“一对多”专户业务的积极心态可见一斑。

      8时30分,交银施罗德副总经理谢卫、富国基金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林志松分别带着各自“一对多”产品申报材料与相关负责人步入证监会。

      记者从数位提前到达的基金公司专户理财经理处了解到,为了准备“一对多”产品的报备,各家基金公司均进行了连续数日的挑灯夜战。据悉,每家基金公司首批可以申报5只产品,大部分基金公司做了申报了5只产品的准备,但由于部分基金公司在做最后冲刺时,相关准备材料并未齐全,以及其他原因,所以最终首次只准备申请两三只产品。

      上海某基金公司一位参与报送“一对多”产品的专户理财经理介绍,监管部门上午接收了公司的产品方案资料,做了简单的记录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后,他们就离开了证监会。据了解,监管部门将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公司所报送产品是否予以备案给予答复,如果产品顺利备案,则基金公司可在产品备案登记完毕后开始销售;如果在10个工作日内产品未能获得备案登记,则需要基金公司对相关材料进行补充,并重新报送。该专户理财经理同时告诉记者,昨日有几十家基金公司参与了“一对多”产品材料的报送。

      

      将诞生新的投资理财细分市场

      对于昨日上报的每一款“一对多”产品,基金公司前期均对客户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例如,早在数月之前,长盛基金已经开始着手与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取得联系,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方面设置了价值底线、仓位灵活配置、追求适度绝对回报等要素。富国基金也与多家银行等代销机构进行了接触,进行了包括产品设计、推介、目标客户调研等一系列工作。而国泰基金则派出30多人的国泰基金财富管理团队前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城市,与一些主要银行渠道和目标客户群进行了前期沟通和意向性谈判,并且就风险偏好、投资方案等达成了一致意见。因此,首批上报的多只“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多是基于和多家银行等渠道在产品设计、客户基础以及系统联调方面做出的安排。

      关于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业务的前景,中银基金表示,对于银行而言,“一对多”业务不仅丰富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线,而且在产品的运作过程中,投资者还可将意见及时传递给投资经理,实现更充分的沟通和更透明的管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理财服务。专户“一对多”产品如果能够如期批量推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意味着在传统的公募业务之外,增加了一个新的业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基金公司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以试水一些目前尚无法在公募平台上开展的资产配置策略和一些申购、赎回方面的创新,在这些方面,专户“一对多”业务与传统的公募业务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中银基金指出,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的推出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创新,一个新兴的投资理财细分市场将由此诞生,而中高端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是催生此项业务诞生的根本原因。目前美国专户理财的总规模大约是共同基金的十分之一、股票型基金的五分之一。在美国,很多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中,专户占三分之一,公募占据三分之二的比例,而公募和专户创造的利润却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