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中国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海外
  • 8:书评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9 1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刘炜:不断探索绘画性
    “我喜欢不断地尝试,
    来回转换”——刘炜答记者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刘炜:不断探索绘画性
    2009年09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刘炜,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於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他是中国最早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家之一,参加过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之初的一系列重要展览,如1993年参加“后89中国新艺术”展、“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4年参加“第22届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1995年参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等

      ⊙本报记者 邱家和

      

      

      正在上海红桥画廊展出的刘炜纸上作品展“一张纸儿,一块板儿”,是艺术家继2005年在上海外滩3号沪申画廊举办纸上作品展之后,再次举办纸上作品展。刘炜表示,这次展览主要围绕版画语言提供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他一贯的创作主题——绘画性。而红桥画廊的负责人窦宏刚则表示,这次个展的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很惊讶,说刘炜总是给大家惊喜。

      

      回到版画这个原点

      刘炜的绘画生涯,从他1989年在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算起有20个年头了,从其丰富的展览经历看,他纸上作品的展览虽然一直有,但真正重要的却还是最近的两次:即2005年外滩3号沪申画廊与这次红桥画廊的个展。正如刘炜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沪申画廊的个展,运用了拓印、书法、铅笔、毛笔、水墨等综合性的手法,而这次的个展则仅仅围绕版画语言做实验,比较上次更纯粹,可以说又回到了版画这个原点。

      当年的中央美院版画系真是人才辈出,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就涌现了不少类似方力钧、刘炜这样的主力大腕。刘炜当年所受的版画专业训练使他享用终身。他说:“做版画要用脑子,这五六把刀子你怎么用,石版、木版……每种版都不同。传统中国画古人玩了几千年,油画就是颜料和布,都有所限,只有版画无所限,随版子的不同而变化。不同的尝试为我今后作品追求变化打下了底子。”

      

      与方力钧联展红极一时

      刘炜早年与同班同学方力钧过往甚密,还在艺术创作上互相交流与共同激励。早在1991年,他们就联手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双人联展,俩人被栗宪庭视为“玩世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刘炜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参加了如“后89中国新艺术”展、第45届与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第22届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的国际展览。正如批评家杨卫所指出的,他曾经与方力钧平分了“玩世现实主义”的秋色。

      他们的作品看似写实,却都透着一股泼皮劲。而刘炜的早期作品如《革命家庭》、《游泳》等,画的是他自己的家庭,特别是针对他的军人父亲,用戏谑笔法加以扭曲变形,将其从高大庄严变成了歪瓜裂枣式的滑稽形象。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你喜欢肉?》,则更是惊世骇俗:围绕着裸体女人是成群正在变质的猪肉片,上面爬满了蝇蛆,还有熄灭的烟蒂。

      

      创作生涯两次转向

      不过,随着与方力钧关系的变化,他从那些展览与活动中逐渐隐身。同时,他的创作从1996年起也呈现了变化的迹象:题材从政治、色情逐渐转到日常生活中的动物、儿童、瓜果、风景、自画像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创作“与我周边环境密切相关的作品”。同时也在语言上转到自我表达。他说:“我画画非常尊重自己的心理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读我眼中的风景,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我画的,只有画家画得有感觉,才能触动观者,才谈得上美。”

      2001年,因为个人感情的原因他还一度搁笔。此后,从一批册页的创作开始他逐渐恢复了创作状态。从此他越来越侧重于纸上的实验,直到有了前文所述的那两个纸上作品的个展。他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时表示:“我的作品风格几乎一年一变,数量也不多,没有重复,每张都不一样”。

      

      刘炜的“三不”原则

      由于刘炜早期的展览经历,以及他十多年来对绘画性的多种实验与不懈追求,他成为拍卖场上被追捧的少数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刘炜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出现的有163件,已成交140件,成交率为86%,总成交额达8977万元;其中成交价格逾100万元的共19件,都是从2006年春拍到2008年秋拍之间成交的;最高价为1991年所作的《无题》,2007年秋拍在香港苏富比以615.15万港元成交。

      尽管如此受到市场追捧,刘炜还是有其自己的市场原则。他说:“我不卖给不懂我画的人,不卖给炒家,不支持外国画廊,只支持中国画廊。”他还表示“目前,不少外国人对中国艺术有偏见,往往认同那些带波普、卡通的东西。我们艺术家也要讲民族感情,不要外国人认为好的东西我们就媚从,丧失自我。对待藏家,我是不追随的,艺术家应该牵着藏家的鼻子走。”

      在刘炜的作品与市场原则背后,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的,近现代偏爱齐白石和傅抱石。”他还说:“音乐也是我的一大兴趣,中国的、外国的,我都喜欢,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