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A9:市场中人
  • A10:车产业
  • A11:信息披露
  • A12:广告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2009 9 25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0版:车产业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0版:车产业
    海外金融下注中国车企 跨国产业资本紧盯节能
    资讯
    扩产高潮:投资65亿建三新厂
    中国汽车缺席法兰克福实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汽车缺席法兰克福实因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琼 ○编辑 王颖
      ■记者观察

      ⊙记者 吴琼 ○编辑 王颖

      

      9月,原本是全球汽车业盛会的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在金融危机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这个第62届显得有点萧条,而令外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中国主流汽车业集体缺席。

      在偌大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只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浙江永源汽车亮相,浙江永源汽车只带来了三门、五门共两款车型。这远远低于主办方的预期。据悉,此前主办方曾打算为中国参展企业提供一个大展厅。无怪乎业界戏称“中国汽车企业几乎全线溃败法兰克福车展”。

      和此前中国汽车企业竞相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状况相比,此言并不为过。2005年,吉利汽车、华晨汽车和江铃陆风分别以厂家和经销商的名义、首次亮相法兰克福车展;次年,吉利汽车再度出现;2007年,华晨汽车仍然高调参展。

      是什么令中国汽车企业退出法兰克福车展的舞台?和多家车企高层聊天后,我发现原因有二。

      欧洲对汽车的保护主义相当重。参展的中国汽车企业如宣布进军或已经进军欧洲市场,其后多会出现各种负面新闻。2005年,江铃陆风仍在参加法兰克福展台,德国老牌汽车俱乐部ADAC对此进行了碰撞实验,并称“江铃陆风是ADAC测试以来碰撞质量最差的车”,且将碰撞测试的视频放在网上。其后,华晨汽车也发生了碰撞门事件。此外,双环汽车、长城汽车在欧洲相继惹上了侵犯相关产权的官司。

      其时全球经济形势尚大好,准备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参展汽车企业就碰到非贸易壁垒。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汽车兵团大规模出师法兰克福车展,只会惹火烧身。此外,多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华晨汽车高层则暗示,法兰克福车展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歧视,这种歧视常常体现在展位面积、展厅位置上。

      另外一点,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多数中国汽车企业短期内未打算大力开拓欧洲市场,故也无意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其实,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已经试水欧洲汽车市场,但出师未捷。以吉利汽车为例,收购英国锰铜19.97%股权,原计划借机进军中高级车市场,并利用海外销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场。但2009年上半年,因英国锰铜净亏损导致吉利汽车亏损189万英镑。吉利汽车称,两大原因导致英国锰铜亏损,其一,英国经济不明朗,英国锰铜上半年在英国销量下跌了11.5%,为1035辆;总收入下跌了14%,为3630万英镑。其二,主要零部件从欧洲进口,强势欧元下,英国锰铜又经受汇兑损失。

      高傲的法兰克福车展被贴上“中国汽车滑铁卢战场”的标签发人深省。毕竟,一个缺少中国汽车企业参展的法兰克福车展,即使打出了低碳、节能的技术牌,也失去了国际化的意义。同样,中国汽车企业怯于参加法兰克福车展,也不排除发现存在差距,接下去必须做的是追赶并缩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