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特别报道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0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期待信贷结构
    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
    直面超预期复苏带来的三种新风险
    “市场经济地位”:从个案中发现契机
    央企明目张胆非法排尾
    “阿迪达斯的三条杠霸业”
    上海国际板的经济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国际板的经济学
    2009年10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政
      王 政
      在国务院确立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正紧锣密鼓筹备国际板,创建国际性证券交易市场。在这个时候,从经济学角度寻找推动海外企业来国际板上市的积极因素,有目的地发掘潜在的上市公司,对于确定市场的监管和运作模式,规划市场的长期发展将大有裨益。

      虽然经济学家尚未对解释企业在其所属辖区之外上市现象的原因取得一致,但对影响企业上市地点的主要因素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市场所在地的监管体系,市场溢价水平和企业本身的一些经营特征等,都会影响企业对上市地点的选择。显然,如果这些因素的组合使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获得的收益超过由此而产生的成本,企业就会选择收益与成本之差最大的市场上市。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哪些企业会上国际板有个大致了解了。

      我国市场股票溢价水平普遍比欧美市场高,因而,同样的公司在国际板上市所募集的资金会比在欧美市场多。但我国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审查较严、时间较长,上市过程不确定性较大,上市后国外公司也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与监管部门沟通,造成直接或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因而,最能降低融资成本并把握住国际板溢价优势的公司,应该是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公司、中资在海外的独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以及对我国证券监管非常熟悉、并有广泛各界人脉的公司,而后者往往是港澳台的公司。所以,李嘉诚的和记黄浦、中石化在苏旦的合资公司登陆国际板,以及红筹股回归国际板都在情理之中。

      即使国外公司因监管成本太高而抵消了国际板的溢价收益,但如果上市可以带来其他收益,他们也会选择上国际板。这类收益中,最直接的是上市带来的广告效应。因而那些已在我国开展业务,或已将我国列为业务发展战略重点的公司会考虑国际板。这类公司中,最有可能的是已在欧美上市并建立了自己品牌知名度的公司。因为这种公司可以通过在欧美市场建立的品牌效应在国际板获取更高的发行溢价,增加对监管成本的补偿。如果一个公司尚未在欧美市场上市,则更会把在欧美市场上市放在优先地位,除非该公司的业务主要针对我国市场。如果要取得最佳的广告效应,这类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应该有较广泛的用户群体。因而,银行金融业中零售业务为主的公司、食品医药公司、家用电器公司,如汇丰、三星、辉瑞制药等等,都有可能选择登陆国际板,以扩大其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

      此外,一些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公司也可能希望借助国际板融资。这类公司往往缺乏在欧美等市场的融资渠道。但他们或与我国有传统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或因我们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了解胜于欧美金融机构,或因监管机构需平衡亚非拉各区域的上市公司数量而容易获准上市国际板。这类公司选择国际板,与我国一些公司早期选择赴海外上市的初衷基本一样。他们只是想尽快寻求一条融资渠道,并不排除成功上市国际板后回归本土或转移去其他市场的可能。

      争夺优质公司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伦敦交易所为此创建了另类投资板,以方便国外公司上市,从而使伦敦近几年的上市公司总量超过了纽交所。纽交所则对国外公司放低要求以吸引上市公司。但世界交易所联盟的统计数据表明,香港、东京两地在吸引海外公司上市方面的进展远落后于纽约和伦敦。由于内地证券市场的不少做法借鉴了我国香港的经验,假如以香港地区的海外上市公司数量为参照,则上交所在争取海外上市公司方面还需多下工夫。

      当然,监管机构可以借鉴欧美两大交易所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际板上市公司制订专门的审批和监管规则。但发达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比重较大,降低上市门槛带来的额外风险可由机构的专业人员分析处理,而我国众多的个人投资者则难以对同一市场上的两类不同风险水平的公司做出评判。因此,这无形中将增加上市后的市场监管和投资者教育的难度。

      (作者系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现任国泰君安证券风险监控部总经理,2008 年回国前任职于美国摩根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