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机构·资金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10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先要培育文化土壤
    中国该如何筹谋新一轮国际能源博弈
    请给二级市场留点生长空间
    货币“可控性”的困扰
    建设金融中心,从消费中心起步
    美国房产,你买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建设金融中心,从消费中心起步
    2009年10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翔
      李 翔

      金融中心,注定是一个由多种“流”构成的聚合体,伴随着海量资金的聚集,数目庞大的人才汇聚,营建金融中心的文化氛围,就成了建设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金融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消费文化。以高收入、高学历、高压力这“三高”为代表特征的金融从业者,同时都具有高消费的能力。所以现实中,大凡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必定是各种高档消费品的聚合之地,尤以奢侈品为甚。在现代消费社会,不能提供极致消费购物体验以及消费环境的城市,先天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可以说,金融中心建设就是从消费中心,乃至奢侈消费品开始的。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从业者的奖金很多都贡献给了金融城的奢侈品行业。仅在2007年末,来自金融业的顾客就购买了伦敦金融城价值3900万英镑的钻石。每个周末,英国《金融时报》都会专门刊出一期消费专刊,名字就叫做“如何把钱花掉”, 时刻提醒各位读者,从价值数千英镑的晚礼服,到千万英镑的游艇,“钱途”漫漫,阁下仍需继续努力。

      让英国绅士在消费上如此直白的动因,就在于金融文化的核心——用财富来证明自身的成功,而这也为金融从业人员承受的高强压力提供了宣泄的出口。英国主流文化对金融业倡导的消费观,因此表现得相当宽容,消费和金融文化实现了有机融合。

      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在1949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消费文化,尤其是奢侈品消费文化采取抑制的政策。目前,我国对高档手表、名牌香水、高档化妆品、高档皮具仍实行高关税并加征特别消费税。比如化妆品,高档手表的消费税率分别为30%和20%,进口关税15%,总税负合计接近50%。受制于此,本应在国内释放的这部分需求,被人为转移到境外。为此,中国旅游团在欧美以及日本大受欢迎,更是香港的最爱。

      笔者7月重回英国,深深感触到了这点。

      在金融危机之后,伦敦牛津街的瑞士表店生意一落千丈,但是中国游客的购买力却成了店员们发自内心微笑的源泉。我粗率估计了一下,在我进店的20分钟内,这家店就售出4块名表,购买者全部是中国人。语言的障碍根本不能阻挡同胞们的购物热情,一个根本不懂英语的中国男性游客,仅凭手势和纸笔写出数字,在5分钟之内就把一块ROLEX手表收入囊中。在同一条街上LV的旗舰店里,因为临近打烊,在店员拉起了围绳,不再接待新的顾客时,我才愕然发现,店内剩下的顾客全是中国人。而他们每人手中都有事先打印好的商品图样,正按图索骥向店员示意。除了店员是外国人,给我的感觉是宛若身处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如果考虑到英国对非欧盟游客有17%的增值税返还,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商品价格,要比国内便宜超过50%。这么显著的价差,无疑大大激发了中国游客的购物爽快劲。而很尴尬的现实是,国内的有效购买力,正源源不绝地拉动了他国的GDP,而无益于我们的内需。根据英国旅游局的统计,自从2005年英国开放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地之后,中国游客的英伦购物消费,已成英国旅游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仅2007年,13万人次的中国赴英游客,为英国旅游业带来1.81亿英镑的收入。

      今天的上海,已是国内奢侈品消费最为发达的城市,但相比香港、伦敦和纽约,仍然有很大差距。由于历史的积淀,相对于北京和深圳,上海应更有利于培育消费文化和氛围,而政府在税收环节上的改革,就成了当下所亟需。用降低税率,换取税基的扩大,进而通过拉动内需,把被挤到境外的消费重新吸引回上海。对于一个起着社会稳定作用的中产阶层而言,消费是这个群体最易于产生共振的话题。再下一步,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第一消费中心。笔者以为,这个目标,相对于上海在2020年建成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要易于达到得多,但对于金融中心那种消费文化的促进,这却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另外,这也可以在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上获取“四两拨千斤”的收益。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