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中小板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机构·资金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10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先要培育文化土壤
    中国该如何筹谋新一轮国际能源博弈
    请给二级市场留点生长空间
    货币“可控性”的困扰
    建设金融中心,从消费中心起步
    美国房产,你买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请给二级市场留点生长空间
    2009年10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黄湘源

      

      如果说,不久前中国中冶H股的五连跌破了发行价不啻“新股破发的魔咒”,那么,本月初香港上市四新股的联袂上扬,则无疑是对新股发行指导思想定位的一个有益启示:即“高市盈率发行压缩二级市场炒新空间”需要改变为“一级市场给二级市场留一点上涨空间”。

      从中国中冶开始,国药等五只在香港上市的新股接连陷入“破发”泥淖。以中国中冶目前所能公开披露的业绩而言,并不足以说明20倍市盈率发行的合理性。有关研究表明,按照还原后的真实数据推算,中国中冶的发行即使降到10倍或15倍市盈率可能还有点嫌高。发行价比20倍市盈率的A股还高出了一头的中国中冶H股的破发,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被套其中的香港“股神”李国基深有体会地说,将原本价值1元的股票抬高到2元甚至3元发行,令大部分新股上市时已属鸡肋。因前车之鉴,其后上市的江晨国际等四新股采取中下限定价的策略,激发了投资者重新入市追捧的热情。

      应该说,在A+H的发行模式主导下,近期香港新股的不合理溢价发行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A股高市盈率发行趋势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一次A股IPO重启之后,询价制的定价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不仅延续了突破20倍市盈率的趋势,而且很快就由一开始的30倍市盈率提高到最近的近60倍市盈率,创业板最高发行市盈率更直指近80倍的高位。这不仅导致了融资规模出人意料的超计划,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对二级市场大面积“破发”的危机感。中国中冶A股发行市盈率降到了20倍左右,不管是否合理,如果只是具体涉及对个股估值水平的估量,并不代表20倍市盈率标准重回江湖,那当然无可非议。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不同的估值水平决定不同的市盈率,合理不合理都是相对的。问题在于,如果发行市盈率并不能体现一级市场定价方向对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指导作用,而只是一种完全背离市场意义的行政性调控的固定底价或上限,那就不仅意味着对询价制乃至定价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否定,而且,既不利于一级市场本身的稳定,也不利于二级市场的稳定。在这方面,中国中冶等H股的“五连破发”对内地A股主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的警示意义,不容忽视。

      许多不满意发行市盈率高企和发行人多圈了钱的人们,只知道责怪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机制,殊不知这里面其实另有玄机。其实,发行定价的高市盈率,不过是现行询价机制的产物。除了有关的机构之外,占市场开户总数绝大多数的广大散户是绝对没有资格参与询价的,现行询价制度也没有听取散户意见的规定。换言之,高市盈率定价机制,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和某些具有操纵询价环节便利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倾向,而并不能真正代表“市场和投资者意愿”。而眼下的高市盈率发行却不但用了“市场化发行”的名义,而且居然还被有些人当作“封杀”二级市场的“炒新狂潮”的一大市场管理法宝。这种观点,除了对一级市场功能定位的理解大有问题之外,还反映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歧视。作为股市文化,这是匪夷所思的股市文化。作为市场监管的指导思想,这更是非常危险的倾向。

      任何股票,如果离开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参与,也就在失去了交易价值的同时,失去了任何的投资价值。给二级市场留不留一点上涨的想象空间,不仅关系到二级市场能不能走出大起大落的怪圈,而且,同样也是一级市场是否真正尊重投资者参与意愿的体现。无论主板还是创业板,盲目地追捧高市盈率发行的现象如果任其蔓延,无异竭泽而渔。

      行政调控机制的退出,并不意味着监管机制的退出。我们希望在遏制不合理的高市盈率发行上,管理层能在“窗口指导”的本意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以为,我国资本市场要在市场整体定位上根本改变“重筹资轻回报”的倾向,从而长期保持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给二级市场留一点空间,乃是关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