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焦点
  • 5:专版
  • 6:财经中国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机构动向
  • A6:资金观潮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评弹
  • A9:数据说话
  • A10:市场纵横
  • A11:信息披露
  • A12:车产业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0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评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市场评弹
    创业板公司应未雨绸缪 战略性规划市值管理
    人民币汇率再成焦点
    香港楼市疯狂了吗?
    宏观政策再现“调控”字眼
    ■大单追踪
    最新评级
    个股超市
    大盘面临重要时间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香港楼市疯狂了吗?
    2009年10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渊沧 ○编辑 陈剑立
      ⊙曾渊沧

      ○编辑 陈剑立

      

      昨日,是恒生指数连续第二天下跌,但跌幅并未扩大,说明市场的信心依然存在。从目前走势看,本地地产股是近期向上突破的领涨股之一。在其拉动下,板块轮动效应逐渐显现,并给其他板块和二线股,带来更多上行空间。说起本地地产股不得不说近期香港的楼市和天价楼。

      最近,恒基地产(00012.HK)旗下的西半山天汇创出每平方尺逾7万港元的天价。经过传媒渲染再加上曾特首近期也在施政报告中大谈楼市,导致不少人以为香港楼市已经疯狂了,人人都买不起楼。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

      截至今年9月,香港一手楼、二手楼的总成交量为79,661宗,其中7,294宗的成交价不足100万港元,而超过1000万港元的成交宗数仅4,937宗,100万至200万之间的楼宇成交宗数为27,920宗,是成交比例最多者。可见,以天价买楼者仍只是极少数。多数人还是买他们自己负担得起的楼房,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恒地以天价卖楼,目前恒地股价依然远低于去年高峰价79.80港元。实际上,香港所有的地产股股价依然远低于2007年的高峰价,因为天价楼只是极少数。

      新鸿基地产(00016.HK)的牛池湾峻弦开售前,我曾经期望自己所持有的晓晖花园能跟着涨价,但结果是失望。峻弦以高过晓晖 1倍的价格成功开售,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带动不起属同一发展商于9年前才入伙的晓晖楼价。现在,天价买楼的人是一群“疯狂的暴发户”,买天价楼的唯一作用是财富的炫耀。

      可是,天价楼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要求政府压抑楼价的声音。这是危险的。因为,目前的楼价是建立在银行超低利率的基础上的,一旦利率回升,楼价是不是能再往上升?没人知道。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化,不少人认为,这与董建华一上任大谈“八万五”有关。但实际上,当年就算董建华不推出“八万五”计划,楼价一样会下跌,因为 1997年的楼价的确是疯狂的,是泡沫化的,那时候的平均供楼负担比率高达 85%。也就是说,你得拿出家庭收入的 85%来供楼,剩下15%来供吃饭、买衣与乘车,这不是疯狂是什么?

      为什么当年有这么多人能够拿出家庭收入的85%来供楼?不是的,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打算供楼,他们买楼的目的是希望能快快地卖掉赚钱。

      供楼负担比率应该是衡量楼市是不是泡沫化的最佳指标,目前这个比率约35%,远比1997年低,应该算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