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2009 11 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让新能源汽车
    先在上海破题
    中国若调整政策可能不必从加息入手
    不必为救市政策退出而忧虑
    瑞典人从吃开始“减排”
    调结构与保增长并非“鱼和熊掌”
    房改下一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结构与保增长并非“鱼和熊掌”
    2009年11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 涛
      ⊙马 涛

      

      一年多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保增长”与“防通胀”的抉择,而今天,“保增长”与“调结构”又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

      我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完成的,随着改革进入结构调整的“深水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意义更加显著,因为低速增长或负增长无法为结构调整带来必要的空间,反而会削弱结构调整的动力。牺牲经济高速增长来调结构不仅不能使我国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反而会使之更加恶化。因此,调结构必须建立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之下。

      但是,“调结构”与“保增长”,总难以回避一些固有的矛盾。就短期来说,我国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如何拉动就业,接纳就业容量最大的无非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为调整结构而减少投资,则就业无法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难以获得,消费最终无法提振;如果为维持就业而扩大投资,则产能需要出口加以吸收,否则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

      导致我国本轮经济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外需缩减造成的,另一个是前一段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效应的结果,这两者都是短期因素,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只要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没有消失,我国经济增长就会持续下去。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率先进入企稳回升阶段,这既是政府实施一揽子经济计划的结果,同时也说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许多传统因素并未消失,它们仍在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化的改革等。

      而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很多年,只是金融危机使得它们表现得更加严重,增大了解决的紧迫性,其中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需求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这个问题在当前已经变得空前严峻,产能过剩、外需下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扩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相当严重,这种局面亟待迅速改观;城乡结构失衡,二元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市场消费不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因此,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应建立在对经济结构失衡治理的基础之上。所以,从长期看,“保增长”与“调结构”并不矛盾,是完全一致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上行阶段,政府往往比较重视经济结构调整,而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往往只关注拉动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结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极易受到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执行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其实,前面已经分析过,“保增长”和“调结构”并不是天然矛盾,关键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把握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当前,在我国出口型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的背景下,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大力扶持那些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继续发展或者转内销,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引导那些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场。

      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道路,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共同推进”的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权力中心是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经历了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制度变迁中,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单纯依赖市场力量,会产生高昂的调整成本,并可能演变成一个惨烈的、动荡的过程,所以,政府的介入就成为一种必要,但政府的主导地位必须改变。鉴于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意义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笔者以为,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必须明确市场的“主角”地位,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力,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应当好“配角”,制定各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以最终达到“调结构”与“保增长”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