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路演回放
  • A6:市场趋势
  • A7:市场评弹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09 11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奥巴马访华前夕贸易摩擦频发 或意在施压人民币
    钢铁:无缝管和油井管受影响较大
    美终止对我紧固件“双反”调查
    专家视点: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很有意义
    铜版纸: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中哥自贸协定
    第五轮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内在逻辑(上接封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内在逻辑(上接封一)
    2009年1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发展股指期货内在逻辑

      (上接封一)

      在危机发生初期,股指期货通过交易量和持仓量的一度持续放大,承担现货市场抛盘压力,但全球近400种的股指期货没有出现风险事件和大面积违约。这表明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手段和交易制度日臻完善,股指期货并不是场外衍生市场上的那些金融衍生产品那样成为导致危机的“坏孩子”,而是充分发挥了其稳定投资者预期、管理和对冲风险的积极作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

      透过危机后期各国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变革可以看到,变革措施更多地集中在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上,监管机构希望引导机构投资者能更多运用场内衍生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股指期货的稳定与避险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所认同。

      金融危机中交易所市场仍有良好发展势头

      金融衍生品市场有两大组成部分:交易所市场(ETD)和场外交易市场(OTC)。两者都为满足投资者特定的交易需求而存在。但两市场在运作模式、交易品种等多方面亦存在重要差别。

      近年来两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一直此消彼长。交易所市场的交易量在2001年曾创下47%的增速,当年OTC市场以名义价值计算仅增加17%。而2004年交易所市场交易量仅上升9%,同期OTC市场则有26%的增长。近年来随着CDS等信用衍生品的急剧膨胀,OTC市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交易所市场。但由CDS等衍生品引发的次贷危机之后,OTC市场萎缩较大,市场负增长,但另一方面,交易所尽管增速放慢,但依旧有约16%的增长速度。

      从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品种方面看,2008年相对于2007年,其商品期货、利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股指衍生品分别取得较大增长,其中股指期货增长尤其显著。进一步表明,在金融危机中,场内市场仍旧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凸显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现实需求

      从国际经验看,现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是衍生品出现的重要条件。国债期货在美国的起步发展,缘于利率的自由波动。股市方面,美国 1973—1974年股票市场动荡、波动大,而美国政府的政策使得股市的波动加大。由于损失巨大,众多投资者纷纷离开股票市场,转而投资于债券或银行存款,在严峻形势下,相关管理机构被迫设法对此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股票投资者对于避险手段的迫切需求,从而促进股市的正常发展。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衍生品有市场的需求,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成为必然。

      中国股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波动幅度较大,系统风险不容忽视。有关实证分析表明,美国、英国、法国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占全部风险比例分别为 26. 8 % ,34. 5 %和32. 7 % ,而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高达 65. 7 %。

      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内地证券市场2008年的波动异常剧烈,上证综指从最高点的6124点直线跌落至1664点,最大跌幅达到73%;从个股上看,1200只个股全年跌幅都在50%以上,个别个股距离最高价的跌幅曾一度超过90%,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以及普及面之广为历史罕见。

      普遍性的深度下跌给机构投资者投资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股市的巨幅波动迫切需要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对冲管理风险。

      现货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金融创新的需求,增加了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

      从全球市场看,由于股指期货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良性互动效应日益明显。在金融危机中,发达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大型基金和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有效规避了投资组合市值下跌的风险,从而也避免了大额抛售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与之相对照的是,在这一轮的市场深幅调整中,我国机构投资者普遍遭受了惨重损失。由于缺乏避险机制,我国机构投资者大量现货头寸无法得到保值,投资业绩严重依赖大市的表现,不仅只能被动地承受下跌调整带来的损失,而且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也只能以卖出股票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被迫加入追涨杀跌的队伍,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状况的系统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的出现是以现货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为前提的。

      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亦逐步完善和发展,现货规模不断扩大。经历过大牛市和大熊市的洗礼,上市公司不断增加,特别是市场流通股比例迅速提高。

      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深入发展,基金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显著扩大。对于基金管理行业而言,管理规模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行业成长进入新阶段。迅速扩大的机构投资者相较波幅巨大的市场,对于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更加迫切。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到,股指期货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有利于投资者迅速、灵活地调整和优化其资产结构,是构建具有规避系统性风险特征金融产品的基础。通过卖出一定量的股指期货合约,可以有效改变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促进基金等投资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需求。不仅能够降低机构投资者的市场风险,也可以在公募基金等理财产品中适当运用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丰富理财产品的层次,改变目前理财投资产品高度趋同的现状,让普通投资者从中获益。

      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一个金融产品创新的时代,缓解产品同质化所可能带来的市场共振和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