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专版
  • 5:观点·专栏
  • 6:公 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股民学校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对话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专版
  •  
      2009 11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专栏
    外论一瞥
    首套房贷优惠政策不宜叫停
    国际大赛 南橘北枳
    奥巴马“屈尊”自任主持人
    面对资产价格泡沫化央行如何作为
    衰退窘境下,信心从何而来——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之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奥巴马“屈尊”自任主持人
    2009年11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育琨
      王育琨

      奥巴马终于站在了中国年轻人面前。他那种跃跃欲试的神情,很有点要把在那里隆重推介他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和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快拉下台的意思:他太想表现了。

      奥巴马心里太清楚,那是一场秀。他现场的每一秒,都有信息传递出去。于是,在对话开始之前,奥巴马盛赞杨玉良和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并主动提出分别与他们合影,一下子把人们心里想往的东西说了出来;活动结束后,奥巴马当着杨玉良的面直接问他的助手,今天他表现得是不是得体,像个小学生要急于得到老师的确认一样。

      演讲开始,他先用一句带有美国口音的上海话“侬好”来和大家拉近距离,接着还在演讲中提到了姚明,整个气氛既庄严又很high。此时的美国总统像是学生们的老相识,像是他们中的一员,像是邻家大哥,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试着跟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男孩女孩交流。

      世界现在面临着很复杂情势。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着1000个利益和争斗。人心在一转念之中,就会有1000个变化。可是,放眼这个多维而复杂的世界,真正可以信赖的,又只有人心。建立心与心的连接,这是最可信赖的纽带。建立这种纽带,常常不是靠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说,看你做了什么。

      “简单可信赖”,或许百度公司的这个核心理念,给了钟情互联网的奥巴马重要的启示。他在这个多事之秋,在各种利益纠葛中,找到了在中美关系中建立“简单可信赖”的路径:建立心与心的连接。

      奥巴马最看重的还是演讲后的互动环节。那是职业演讲家的舞台。演讲结束后,奥巴马特地绕场一周,与坐在前排的每一位学生听众握手致意,整个过程持续10多分钟。接下来,他令人瞠目地自当主持,把话语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此前还没有见到哪国领导人,在如此重要的现场自己当主持人,直接点名听众提问。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美国管理体制出了问题,使得那些贪婪的个人,可以通过合理和合法的体制,堂而皇之地席卷他人的财富;就在奥巴马访华之前,美国的党派利益群体还掀起了一波波贸易保护主义巨浪,矛头直指中国;美国为输出普适价值观不惜屯兵阿富汗、伊拉克的行为,也引发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这些问题,在网上网民的提问中比较集中。奥巴马清楚,要避免尴尬,干脆就不给有可能提出尖锐问题的年轻人话筒。他牢牢掌握住话筒,试图营造一种氛围,给中国人留下一个全新的美国形象。

      在互动的那一刻,他一定放下了美国总统的身段,用热情和鼓励的眼神扫视四周,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陈曦的位置上。他非常亲切地问起陈曦的名字,提醒有话筒给他用。本来第一个被点到名,有点紧张的陈曦,一下子轻松起来。会后陈曦回忆说,“他很有风度,也很幽默,现场大家笑了好多次。”

      或许,他的亲和力所营造的场,也卸下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无论是有提问机会的年轻人还是没有提问机会的年轻人,都对交流会印象深刻。复旦大学大四学生陈康令说,“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一直在不停地讲话,却没有说错什么字,这让我非常震惊,他非常具有演讲技巧,思路清晰。”

      当被问及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否感到压力时,奥巴马说对获得这个奖最惊奇的就是他自己。他感觉配不上这个荣誉。这个奖不过是诺贝尔提名委员会,针对美国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美国对世界的态度发生变化这一点的肯定。他会以非常谦卑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场对话中读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我从中看到了奥巴马抓住人心的几个关键词,也是可资借鉴的新视野:

      平和:像一个邻家大哥;

      同理心:推己及人,只说打动自己的事;

      信念:不安于现状的好奇,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信念;

      承当:我命在我不在天,把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伙伴:人人都是伙伴,搭起进入伙伴心里的桥梁;

      使者:以青年的姿态和心态,打动“最好的年轻的使者”;

      谦卑:懂得敬畏和谦卑才能驾驭世界;

      精进:一刻接一刻地改变和精进。

      (作者系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