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版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股民学校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专访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1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专栏
    外论一瞥
    新减排计划带给企业新压力新空间
    高盛:你这算啥“道歉”?
    迪拜畸形繁荣撑不住了
    明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高于防通胀
    欧盟各方精妙算计两把金交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迪拜畸形繁荣撑不住了
    2009年1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新育
      梅新育

      迪拜世界(Dubai World)集团及其下属房地产部门棕榈岛集团(Nakheel,亦译“纳赫勒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爆迪拜全面危机,实属必然。迪拜危机是正确与失误混合的经济发展战略所造成的。而迪拜的问题之所以能够滋生并发展到这种程度,也离不开西方的整体国际战略。

      鉴于石油财富终有耗竭之日,阿联酋中的迪拜酋长国确立了向非石油经济、特别是服务业中心发展的战略,2005年前后,非石油经济增幅高于石油部门10个百分点以上。发展非石油经济,是海湾石油输出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迪拜的转型战略在这一点上并没有错,问题是迪拜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借款投入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据迪拜政府官员向英国《泰晤士报》披露的财政状况,2008年迪拜政府债务100亿美元,国有企业债务700亿美元,其GDP为1980亿迪拉姆(约合539亿美元),亦即迪拜国有部门债务是其GDP的158%。而根据穆迪最新报告,包括获评级的5家公司负债、迪拜政府控制的公司其他12种未获评级的负债两个部分,迪拜政府相关负债分两部分,迪拜政府背景的公司负债总额达到476.16亿美元,亦即迪拜目前的公开债务是其GDP的1.03倍。在巨额负债投资的推动下,包括建筑业在内房地产业占迪拜经济比重达到了30%,七星级帆船酒店等极尽奢华的建筑闻名世界,房地产价格高涨,但这种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上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持久。到今年初,迪拜房地产市场颓势已再也无法掩盖。

      西方需要阿拉伯源源不断提供的能源,为此就需要阿拉伯安分守己呆在西方政治经济框架之内不“轻举妄动”;而要消除阿拉伯团结一致对抗西方的风险,维持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各国要么富裕而软弱要么强硬却贫穷的格局对西方最为有利。为此,西方多年来刻意庇护、放纵在其卵翼下的富裕海湾石油输出国,让这些国家及其腐朽的统治集团为了一己之私而反对、阻碍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一致,西方则希望这些人口只占阿拉伯一小部分的国家能创建一种富裕的生活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在阿拉伯人头脑中制造出“在西方卵翼下可以获得富裕”的思想意识,给挣扎在中世纪神权政治和陈旧产业结构下的中东人一个虚幻的希望。迪拜和其他海湾酋长们也意识到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声称他们出口的不是石油,而是希望;如果迪拜不行了,中东对西方将更加危险,因为如果迪拜模式行不通,迪拜将效仿伊朗路线走伊斯兰主义道路,进而将这种影响扩展到其他阿拉伯国家。这样,西方的战略考虑、海湾酋长们和西方银行家们的道德风险相互促进,最终造就了迪拜这样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

      除股市的心理传染、贸易停顿等项损失之外,迪拜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首先体现在建筑工程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一直是逆差,但建筑服务却一直是服务贸易中最大顺差项目之一。按商务部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共取得168240份合同,合同金额853.4494亿美元,营业额478.9953亿美元,派出人次37.1709万。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新签合同额7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在中国一些工程承包企业、特别是名列前茅的工程承包企业中,海外业务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和中国《建筑时报》联合评选出的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60强,2007年度国际项目总承包营业收入之和增长30.3%,远高于国内项目总承包营业收入之和14.7%的年增长率,国际项目营业收入总和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从上一年度的8.9%上升到了10.0%。

      在近年的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热潮中,包括迪拜在内的阿联酋一跃成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淘金乐土。2007年,中国企业从阿联酋取得181份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合同额24.7990亿美元,营业额14.8301亿美元。而且,阿联酋项目单项规模较大(意味着技术含量和利润较高),2007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取得合同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为50.73万美元,在亚洲市场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为192.59万美元,在阿联酋市场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为1370.11万美元;中国企业在全球取得合同平均营业额28.47万美元,在亚洲取得合同平均营业额111.28万美元,在阿联酋取得合同平均营业额819.34万美元。迪拜房地产市场一旦崩溃,中国相关工程承包企业将陷入困境,尽管程度可能不同。

      迪拜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同时也体现在资产损失上。在迪拜此前的发展热潮中,一些中国投资者也投身于此,如温州就有商人2007年投资2800万美元买入迪拜人工小岛“上海岛”,准备用于房地产开发。如果这些中国投资者的资金来自信贷,他们所造成的风险将进一步放大。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