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版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股民学校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专访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1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专栏
    外论一瞥
    新减排计划带给企业新压力新空间
    高盛:你这算啥“道歉”?
    迪拜畸形繁荣撑不住了
    明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高于防通胀
    欧盟各方精妙算计两把金交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9年1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能源和气候:国家崛起的巨大机会

      印度《经济时报》11月27日专栏文章

      能源和气候:国家崛起的巨大机会

      新技术将使印度能够更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并减少污染、浪费等问题。印度如何才能抓住这一机遇?我们自身的利益如何才能在下月将要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样的国际谈判中得以体现?我主张三步走:

      第一,利用业已存在的效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且在这样做时扩大规模、提高速度。简单的政策就能带来变化,印度应采纳节能照明标准,如此将带来最终民众和国家双赢的结果。

      第二,加快采用清洁技术(例如太阳能)计划的执行。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已成德国和西班牙的主流选择,而印度也有这种预期。因此,印度应尽快建造大规模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厂。

      最后,印度应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和之中主导谈判。政府已清晰而正确地提出:印度不能接受减排总量限制,最终人均碳减排量富国穷国必须一视同仁。然而,我们需要做更多。需要找出并致力于对印度自身有利的政策,并作为郑重承诺在全球机制中提出来。

      面对能源未来,每个国家都处在转折点上:借助于富有成效的政策、新技术的迅速应用以及国际论坛的有效利用,印度不仅能够牢固树立其创新者和思想领导者的地位,而且也能够创造可与互联网革命相媲美的能源革命环境。

      (作者:网景、亚马逊和谷歌联合创办人拉姆·施瑞拉姆 张金翠 编译)

      迪拜危机促使投资者慎待主权债务

      《独立报》11月27日评论

      迪拜危机促使投资者慎待主权债务

      迪拜故事包括两部分,一是其经济发展理念——通过发展为企业贸易和服务中心创造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其港口、飞机场、银行办事处、医疗中心等建设的理念支撑。发展为服务中心的决定导致了资产繁荣。但事情发展并不完全在估算之中,耗资不菲的建设使得迪拜对于需求下降的应对极为脆弱。另一部分关乎金融。以长远角度来看,迪拜的公共财政情况没有问题。迪拜拥有包括颇具规模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宏大资产。作为整体,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石油创造的大规模财富,并还将继续累积。但迪拜身陷流动性紧缩,过去一年全球资产处于贬值态势,现在主打的是现金为王。因此压在迪拜身上的金融压力开始不断加码。

      过去信誉评级机构认为,政府会站在政府支持的银行、公司后面,现在看来这种估计过于乐观。人们也想像过,富庶的迪拜不会违约、拖欠借款,现实证实也是过于乐观了。问题大部分可归咎于时机:迪拜债务的结构是短期型,但人们未估到的是债务的到期并不能总是以债拖债。

      这场由迪拜开始的有威胁性的违约,将使得投资者仔细审视主权风险。主权债务风险的复杂性在于涉及诸多因素。信誉评级机构所用于估值国家财富的标准,对于国家债务的实际规模以及每期未偿增加的债务考虑不全。这里存在一个后视镜问题:机构必须用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工作,但与此同时,世事变化。尤其涉及国家时,除了考虑国家经济现状,也需要考虑政治意愿。

      此次经济危机后期,主要发达国家将身负达GDP100%的债务。主权债务后续发展已成引人注目的公共议题。

      (作者是《独立报》经济版评论人哈米什·麦克雷 贺艳燕 编译)

      《金融时报》11月26日评论

      20国集团更应成为一个论坛

      领导世界经济的G20宣称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机构,取代浮夸、失却代表性的G8,并为其新组织勾勒了更大权力。主流的公共反应是积极的。毕竟,G20代表了世界经济的85%以及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

      但是G20妄自代世界所有国家做出重要金融决定,这本身侵犯了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也阉割了一些小国的主权,以大统小的规则为公正不彰埋下了伏笔。G20对其成员没有清晰的标准,只要是来自不同大洲的大国都可参加,但大国规模是不确定的。G20也没有管理的商定规则。伦敦峰会上,实质决定仅由主要国家私定而排除了至少一半G20成员的内幕,抱怨诸多。如果政治领导人未有规则约束,桌下谋私是很自然的结果。

      G20滥用了普遍性原则,破坏了国家主权原则。G8声称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俱乐部,但却觊觎全球金融管制权力。它做出决定而让其他160个国家服从。

      最后,G20还是由引起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制定者所组成。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责怪自己,而是将矛头对向了避税场所和对冲基金,但这些并不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不作出诚实的分析,他们不会改善现状。

      将G20定位为超国家力量的经济组织是有违国际法许多重要原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G20缺乏的所有特点——普遍性、章程、法令、管理和人员,应变得更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有效性,G20则应成为一个论坛。

      (作者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斯兰德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