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路演回放
  • 6:焦点
  • 7:观点·专栏
  • 8:市场
  • 9:公司
  • 10:市场趋势
  • 11:专版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股民学校
  • 15:专版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专版
  •  
      2009 12 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外论一瞥
    世界不能承受哥本哈根谈判无果而终
    明年结构调整应首先对准房地产
    研发才起步,规划已过剩——中国新能源汽车乱局之一
    海归企业遭遇“不兼容”
    伦敦金融城喘过一口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界不能承受哥本哈根谈判无果而终
    2009年1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 迎
      陈 迎
      哥本哈根会议,是一场交织着科学、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错综复杂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较量。能取得多少具体成果,最终法律形式如何,一些变数尚难预料,各主要缔约方在中期减排目标和资金问题上,立场仍存在严重分歧。但无论如何,可以期待的是,这次会议将在控制国际气候进程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并将这一进程推进下去。因此,哥本哈根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今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有192个国家超过2万各界代表,约75个国家元首或领导人出席会议,目标是就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达成全面、有约束力、有效的国际协议。

      哥本哈根谈判是根据2007年底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的相关规定,在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分别建立了特设工作组,以“双轨并行”的方式不断推进的。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2008至2012年,议定书下的谈判主要是确定发达国家在第二承诺期的定量减排目标。而在气候公约下,谈判主要围绕五大议题,一是“共同愿景”,包括全球减排长期目标,其余四个被称为构建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四块基石,或者说推进国际气候进程的四个车轮,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为了哥本哈根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议题的会议日程异常密集。仅公约和议定书框架下就先后召开了9次谈判会议,在公约框架外还有各种多边和双边的高级别会议。然而,各主要缔约方在中期减排目标和资金问题上,立场仍存在严重分歧,哥本哈根能否取得令世人满意的成果,仍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减缓问题上,《巴厘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要依据其不同的国情,承担可测量、可报告的和可核证的与其国情相符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或行动,包括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同时要确保发达国家间减排努力的可比性。截至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然而这些目标不仅往往暗藏玄机,而且可比性也值得怀疑。如欧盟承诺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排20%,如果其他国家能跟上,可以做到30%。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而且还未得到国会批准。日本承诺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但该目标是有条件的,哥本哈根必须要达成一个有效和全面的国际气候协定。澳大利亚开始提出2020年在2000基础上减排5%,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增加13%,被认为目标太低。后来,澳大利亚提出了15%至25%的更高目标,但同时也设置了复杂的前提条件。俄罗斯提出2020年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至25%,但俄目前的实际排放水平相对1990年下降了34%,上述目标意味着未来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综合来看,按上述承诺并考虑到利用森林碳汇规则的不确定性,发达国家整体减排幅度仅8%至14%,距离IPCC科学评估结论2020年发达国家整体至少减排25%至4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离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减排40%以上的目标相距更远。

      近来,主要发展中大国纷纷提出了减缓排放增长的目标,如中国将在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将单位GDP的碳强度降低40%至45%,印度提出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碳强度降低20%至25%,巴西承诺到2020年相对基准排放情景减排36%至39%,其中重要措施是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毁林排放80%。发展中大国的明确表态,在减排目标上给发达国家以强大的国际压力,同时也凸显出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进展严重滞后。

      国际上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规模有不同的估算结果,欧盟委员会估计,在202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的资金总需求约为每年1000亿欧元(合145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2010年发展与气候变化》估计,仅减缓就需要4000 亿美元,适应需求约为750 亿美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则估计,投资总需求高达6000亿美元。显然,以公约和议定书下全球环境基金(GEF)等现有资金机制,资金来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都远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在率先大幅度减排的同时,履行气候公约规定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的义务,发达国家每年至少应拿出其GDP的0.5%至1%建立稳定的公共资金,同时应改革资金管理方式,促进资金更加公平和有效的使用。而在某种程度上,发达国家将资金问题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的筹码。一面强调私营部门的投资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淡化政府责任,一面试图动用未来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以规避应承担的资金义务。同时,还试图将资金义务引向发展中国家,要求除最不发达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有所贡献。很多发达国家对资金义务没有明确承诺,激起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强烈不满。非洲联盟在上月的巴塞罗那会议上曾集体退场以示抗议。此前,欧盟提出建议,各方在2013年前的“快速启动”阶段额外提供50至70亿欧元援助,欧盟承诺贡献5至21亿欧元,在2013至2020年间,欧盟每年将平均拿出20至150亿欧元。美国财政部负责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官员称,哥本哈根会议可能需要为穷国提供70至100亿美元,其中美国大约占13亿美元,但没有对美国长期资金援助计划有进一步表态。对此,一些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批评其自认为慷慨,实际不过是一点“小费”而已。

      哥本哈根会议,是一场交织着科学、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错综复杂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较量。能取得多少具体成果,最终法律形式如何,一些变数尚难预料,但无论如何,无果而终的结局,对任何一方都将是无法承受之重。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长期的任务,不能期望一次会议解决所有问题,人们可以期待的是,哥本哈根将在控制国际气候进程中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并将这一进程继续推进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哥本哈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