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公司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公司·融资
  • 14:能源前沿
  • 15:信息披露
  • 16: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中人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2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QDII二度出海:
    这回能真正有斩获吗?
    夯实地方财政实力 “城镇化”才有着落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
    “净水机”每天糟蹋万吨水
    民生与增长两者并举解开头号宏观难题
    企业家们为什么如此不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生与增长两者并举解开头号宏观难题
    2009年12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在经济处于并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下,将改善民生作为明年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把经济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统筹考虑的结果。而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把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正切中了要害。这让我们对明年以及未来的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王福重

      在关键时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澄清了国内外对中国宏观政策走向的猜测和误会,将明年工作的主基调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改善民生两者并举。

      2009年,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靠着4万亿的刺激计划,经济增长速度逐月上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表现上佳。但是,在经济回升的同时,CPI和PPI也跟随上涨,不出意外,11月CPI将回到正值,而沪深股市表现更是抢眼,股指翻了一番还多。有关资产价格上涨,将引起实体经济通胀的担心和议论,不绝于耳。

      因此,对于明年的中国经济,宏观决策者的头号难题,就是确定在保持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之间,哪个为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际上,是把保增长当作了第一位的任务。

      无论是经济结构面临的深层次调整,还是就业的空前压力,都必须、也只能通过经济持续增长才能解决。至于通货膨胀,此前中央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这已足够。如果把防控通胀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势必掣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核心目标。

      就通胀发生的现实基础来说,也不宜把通胀看得过于严重。现在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亟须压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多已企稳,像去年那样的大幅度波动再次重演几率不大;而食品等在CPI中权重最大的商品,虽有短期的扰动,但是增加供应不会困难。更重要的是,居民收入增加比较缓慢。种种因素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包括CPI在内的商品价格指数的过度上涨缺乏依据。即使CPI转正了,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涨幅必将十分有限。而央行控制通胀的手段和能力,也是足够的。对于通缩持续一年有余,目前还处通缩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通胀仅仅是芥藓之疾,何况适度的通胀,对于保持总需求的增加,还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即强劲的内需还不具备,明年的增长,还得遵循投资拉动的路径。因此,明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当然在具体执行上,将有适度微调和弹性空间,而这仅是“技术问题”,而非“大政”,这就回应了各方对于明年政策是否变动的疑虑,给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说,通过刺激性政策保经济增长是短期任务,不得不如此的话,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把内需作为经济增长拉动力量,则是经济的长治久安之计。这不但是发达国家过去的经验之谈,也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上下获得的最大共识。

      内需的核心是居民的消费需求,而非企业、更非政府的投资。所以,扩大内需,就是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的增加,靠的是居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增加,这除了需要经济的增长,更需要有重大的制度变革。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切中要害。最近几年,国民收入过度向非居民倾斜了。

      先是农村居民。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群,但消费能力最低。这既有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更有制度性的约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这对几千万已在中小城市经商、实际居住多年的农民工的福利,对于他们的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来说,是重大的利好消息。非但是重大的公平举措,也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亮全社会每个角落的实际行动,为解决这部分本来的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的消费和投资,开辟了道路。同时,这也为更多的农民进城,扫清了制度瓶颈。“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传统思路是把农民继续留在农村,而允许农民进城,消弭他们的农民身份,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更根本的途径。有人担心,农民进了城,没有工作怎么办?其实,这是误会。因为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量增加工作岗位的过程,城市和农村的最大差别,就是城里的工作机会更多。

      其次,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有所谓“新三座大山”的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投入。此前,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公平医疗服务的思路,而教育部也表示将就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做出决定。

      住房,是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心腹大患”。中国社科院最近的一份报告说,85%的城市家庭买不起房。人们希望房价回归正常,可是房价是开发商、众多央企、地方政府、银行以及热钱等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也与现行财政体制有关,单是那剩余的15%的富裕家庭,就有足够的能力把房价拉高。但是,解决住房难题,非“一朝一夕”之功。何况房价的高低,也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决策最重大问题的经济工作会议,不可能就存在争议的房价本身给出说法。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政府在其中的任务,也就是“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这说明,让“居者有其屋”,同样是政府的责任和愿望,而且政府一直在行动。

      在经济处于并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下,将改善民生作为明年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把经济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统筹考虑的结果。这让我们对明年以及未来的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