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公司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公司·融资
  • 14:能源前沿
  • 15:信息披露
  • 16: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中人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2 1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4版:能源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4版:能源前沿
    为减排施连环“计” 能源、高耗能行业“大考”逼近
    哥会成功的关键在于破解“囚徒困境”
    丹麦:
    低碳艺术下的经济繁荣
    哥本哈根之时 中国光伏企业竞争力已然凸显
    发改委韩文科: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将更加务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哥会成功的关键在于破解“囚徒困境”
    2009年12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哥本哈根大会终于在人们期待、怀疑、担忧、愤怒、踯躅……种种情绪的裹挟中开幕,而会议的成果却不为很多人所看好:有人将之归咎于美国的减排不力;有人将此迁罪于欧盟的言行不一;更有人已准备将中国和印度当作谈判一旦破裂后的“替罪羔羊”。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指责和抨击都未打中要害,真正事关大会成败的并非是某一国的抵牾或推搪,而是与这场全球博弈相伴而生的“囚徒困境”能否破解?

      作为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嫌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如果都抵赖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最终,A和B都各自做出自认为最佳的选择——坦白,却得到一个并非最佳的答案——判刑8年。

      从每个嫌犯个人角度出发,其选择都没有错,因为只有坦白才对自己最有利。假定A选择坦白,则B如坦白要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故最好选择坦白;假定A选择抵赖,则B坦白可不被判刑而抵赖却要被判刑1年,故最好仍选择坦白。这意味着,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之亦然。但当A和B都是如此考虑时,结果却非最善。放眼全球,国与国之间在气候谈判中的博弈又何尝不是如此?

      无论美国、欧盟,抑或中国、印度,从各自角度出发,其在气候谈判中同样有两种选择:减排抑或不减排。假定别国减排而本国不减排,则本国可以坐享其成;反之,则本国不仅会被别国“搭便车”,且可能因成本增加影响国力。因此,从表面上看,无论别国减排抑或不减排,本国的最佳选择就是不减排——这不仅符合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也符合亚当·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

      但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有动机从其他国家的减排中获益,而自身不支付任何减排成本。当各国都如斯考虑,就没有人愿意主动减排,最后可能演变为气候灾难这样一个对所有国家都是最坏的结局。

      事实上,无论当年美国国会否决《京都议定书》,抑或现在发达国家要求气候协议实施单轨制,大抵都脱不了“囚徒困境”中嫌犯A、B的思维模式。

      既然如此,只要设法破解“囚徒困境”,或许就能让山重水复的气候谈判云开雾散?

      回到博弈论。研究者早已发现:一次性的博弈最终会因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陷入囚徒困境;但如果是多次博弈,人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囚徒困境就可能破解。而要想使合作成为多次博弈,博弈的一方(最好是实力更强的一方)必须主动通过可信的承诺,向另一方表达合作诚意,另一方则应采取“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

      由此,破解气候谈判“囚徒困境”的逻辑已昭然若揭:发达国家应先主动减排并表达诚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应遵循“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以让合作延续。

      当然,还有一种破解的可能:即减排会给减排者自身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例如,在寻求减排的过程中掌握新产业革命的掘金密钥,继而打开一扇前所未有的“芝麻之门”。如此,则不减排未必就是个体的最佳选择,而减排也未必就会伤筋动骨。也只有到那时,气候问题才不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而“囚徒困境”也就真正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