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年终报道·公司
  • 5:年终报道·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圆桌
  • 12:广告
  • 13:股民学校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路演回放
  • 16:专版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研究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2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开市大吉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开市大吉
    围绕三条主线 挑选冬播品种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的个股
    也许这次机构是对的
    长期上升趋势
    缓慢而明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也许这次机构是对的
    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伟君
      ⊙潘伟君

      

      年底了,机构对来年市场的波动范围都会有一个大致的预判。不过很多年过去了,机构似乎着了魔似的,很少能判断正确,结果往往不是上涨到机构预判的最高点之上就是下跌到最低点之下,民间甚至戏称为“逆向指标”。其实,机构预判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用一个成熟市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个新兴的市场。不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机构预判的准度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事物的发展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但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十九年的风风雨雨,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成熟发展的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全流通。

      此前由于融资脚步的相对稳健以及市场参与资金的过多,导致流通市值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合理价值,平均PE在市场高点时多次超过60倍。由于三分之二的股权并不流通,因此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非流通股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这样一旦打算捅破全流通时市场就会出现绝望式的下跌。这种下跌是建立在对供求关系大幅度逆转的恐惧之上的,所以不会涉及上市公司的价值,结果就是看不见底。

      可以说,在全流通之前A股市场的涨跌就是在这样两种情绪的宣泄中进行转换的,所以机构的预判会出错。现在已经是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业绩将最终决定市场的波动区域,所以机构的预判准度会有明显提高。

      去年的大跌与海外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于全流通的恐惧,也是市场最后一次体验全流通的压力,不过市场在后来的回升过程中已经开始纠正过去的思路,从而开始回归价值投资的理念,所以PE上涨到30倍就结束了回升行情。可以说今年是市场的一个转折年,是真正转向成熟之年。

      根据媒体的综合统计,机构预判明年市场的波动范围并不大,主要集中在2600点到4000点之间,相对波幅在50%左右,这是历年来相对波幅较小的一次。根据以往的经验,最后的结果要么就是高点远远超过4000点,要么就是低点远远低于2600点。但随着市场的成熟,这次可能就是这样。

      本栏曾在年初预判过未来的市场演变态势,在今年的一波超跌回升行情结束以后,上证指数将会呈现一种“乌龟牛”的走势,今年8月份以来的市场似乎正在验证“乌龟牛”的预判。

      机构对于来年市场波动区域缩小的预期也在验证“乌龟牛”的演变。在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经济还有多年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股票市场的大牛市格局是不会改变的。不过考虑到还有大量的巨无霸公司在等待上市,已经上市的很多公司包括巨无霸公司也必然会进行巨额融资,所以市场要像以前那样大幅度的上扬是不现实的。但融资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公司的价值,所以股价相对过低也会约束融资行为,这样市场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无厘头的下跌过渡。

      既然市场未来最大的压力还在于融资,那么我们如果还是希望能够获取远超过大盘的收益的话就必须在大量的上市公司中寻找具有中短期成长性的中小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