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信息披露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版
  • 12:圆桌
  • 13: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焦点
  • A5:基金·焦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研究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10 1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专栏
    资本流动逆转正聚集大风险
    奥巴马金融“新政”陷入怪圈
    如此超豪华年会!
    房屋预售制宜改良而非推倒
    外论一瞥
    把握流动性收放火候还需创新思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把握流动性收放火候还需创新思路
    2010年01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需要切实提高操控和驾驭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但不能拿“针对性和灵活性”当成一个包盛万物的筐子,因为归根结底,这种对政策收放自如的驾驭,还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流动性管理,应重在“疏”而不在“堵”。 为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需要增加与社会公众、与市场的沟通,不妨考虑把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升为决策机构。

      王 勇

      这些天,A股市场运行特征是遇利空下行,遇利好也下行。即便是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原本对股市属于利好消息,市场却回应以“十字星”。而此前,稍有朦胧利空,行情便大幅下挫三个百分点,或一阴吞三阳等,几有弱不禁风之感。毋庸讳言,当前压抑股市的主要原因,是新年以来密集出台的紧缩性政策以及对未来的紧缩政策预期。笔者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央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确存在着较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和难题,完全可以用创新的思路予以破解。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1月上旬的央行工作会议也再次就货币政策的取向定了调: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然而,去年年底以来,央行连续发行央票、增加正回购,今年1月中旬又出乎市场意料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短时间内这一连串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市场造成了刺激政策将提前退出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一个又一个解释或辟谣,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让市场预期更加坚定。

      我们知道,市场预期,有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之分。理性预期能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确保货币政策的高效实施;而一旦非理性预期占了上风,就会形成通胀恐慌,进而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形,那样的话,抑制通胀就变得很麻烦了,甚至比抑制真正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胀要麻烦得多。

      所以,笔者认为,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思路必须创新。首先,要能操控和驾驭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很好。但不能拿“针对性和灵活性”当成一个包盛万物的筐子,不分青红皂白什么情况都往里装。比如,这次央行意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针对性是什么?有些学者认为是过剩流动性。因为今年第一周的新增信贷势头相当凶猛,加之目前央行外汇占款增加也很迅猛。这种来势,引发央行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恶劣的大雪天气直接导致了菜价猛涨,造成了电煤运输困难。菜价上涨以及电价煤价即将上涨的结果就是CPI会快速上行,通胀可能从预期快速进入实际状况。但笔者认为,央行因担忧过剩流动性而提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说得过去,而由于天气原因就出台大出市场预料的政策,很不符合央行的“天性”。因为调整货币政策属战略决策,历来重“势”,而天气原因只是短期突发现象,在平时出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即便是流动性不过剩,菜篮子价格也照样会涨,有时还会涨得很离谱,这是由商品供求矛盾决定的,并非流动性过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商品供求矛盾问题,不但南辕北辙,而且有可能会助长矛盾。所以,究竟怎样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才算具有针对性,究竟什么时候启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才算具有灵活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因为归根结底,这种对政策收放自如的驾驭,还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次,对流动性管理,应重在“疏”而不在“堵”。今年的流动性管理有别于以往,所以,把握“火候”非常重要。比如,如何来看待新年伊始新增信贷过猛?有些学者认为新增信贷过猛是造成过剩流动性的“原罪”。新年首周形成日均1000亿的信贷投放,按照这种速度下去,如果再不控制,今年的新增贷款会再创历史天量,那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肯定是灾难性的。不过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也应辨证看待。不能认为年初新增信贷过多,就等同于全年都过多。中国银行业年度信贷投放历来遵循“季度递减”规律。银行放贷是市场行为,究竟新的一年,放贷规模有多大,往哪投,什么时间投,银行比谁都慎重。可以这样说,只要商业银行是将新增贷款投放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投放到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且信贷结构科学合理,就不用担心新增信贷投放会引发通胀甚至资产价格上涨。对此,管理层的职责就是要“疏”,即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监管以提高信贷效率,确保信贷质量。那种为控制信贷投放而控制信贷投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而流动性管理中的所谓“堵”,主要就是堵热钱流入、严格控制新开工房地产项目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贷款投放。因为上述这些方面,不但会增加外汇占款,引发流动性过剩,还会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形成金融风险。

      再次,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只有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才能提高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从而降低流动性管理成本,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增加透明度方面,央行应增加与社会公众、与市场的沟通,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有关金融数据和信息,传达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调整某一项货币政策的理由,以使市场主体增强对货币政策的了解,进而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预期不会产生过大偏差。另外,需要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提请增加行业或者经济区域的委员代表。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不妨考虑把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的政策咨询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