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纵横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10 1 2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调查·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调查·市场
    外资行竞相进驻 跑马圈地珠三角
    小型港资银行的生存之道:
    背靠香港母行 专注服务中小企业
    理性的集体“躁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性的集体“躁动”
    2010年0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刘雨峰 ○编辑 陈羽 颜剑
      ⊙记者 刘雨峰 ○编辑 陈羽 颜剑

      

      蜂拥、抢滩、跑马圈地,这些词都被媒体用来形容港资行在广东开设异地支行这一集体动作。这不得不使人联想起2007年,包括港资银行在内的境外银行曾在内地进行过的一次大规模“设点竞赛”。而当记者深入采访后却发现,集体行为背后并非盲目、躁动,而是个体的理性思考与决策。

      先联系好客户,再开设网点——这是一家小型港资银行的布点策略。这就使得银行还未开业就已经预备好了客户,而它们的客户,又多是香港母行多年积累下的老客户,其从事的生意又与港澳地区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港资银行的“本土”优势被成功移植到了内地,客户不选它都难。加之CEPA6补充协议使得港资行在广东开设异地支行的资金门槛降到1000万元,成本大大降低。业务量一旦有了保证,盈利自然不是难事,甚至有银行能在开业首年就能实现。

      另一方面,面对内地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这群有着“地利”的先来者,港资行运用了“田忌赛马”的计策。在零售业务方面,港资行在网点数量、规模、品牌认同度上远非内地银行对手,竞争必然处于下风。港资行显然不会在胜算不大的“战役”中投入太多兵力,它们转而选择了自己的强项——中小企业贷款。珠三角,中国制造业密集区,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资金总体需求巨大,而偏偏又因为没有抵押、贷款数额小等因素而被大银行所“遗忘”。而中小企业贷款又恰恰是港资行的强项。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位港资行高管如此形容港资行的竞争之道。

      当跟一位业内人士谈起港资行的经营之道时,他很平静地说,其实开一个支行,养活30多个员工,在开业一两年后能自负盈亏,这其实并非难事,而它们短时期的目标也就达到了,每一个网点都如同一个“小兵”,最开始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而并不是攻城略地。当积累到一定“兵力”时,才会考虑发起新的“战役”。

      在稳扎稳打的背后,港资行未来在珠三角的发展,甚至大规模扩展到内地其他城市,其实只是时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