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金融“紧箍咒”率先祭出 十四部委辣手淘汰落后产能
  • 悄悄话
  • “建材下乡”有望
    成为扩内需新亮点
  • 完善跨地区兼并重组配套政策
  • 五大产业结构调整将成调结构重要内容
  • “民工荒”折射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  
    2010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两会特别报道
    金融“紧箍咒”率先祭出 十四部委辣手淘汰落后产能
    悄悄话
    “建材下乡”有望
    成为扩内需新亮点
    完善跨地区兼并重组配套政策
    五大产业结构调整将成调结构重要内容
    “民工荒”折射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工荒”折射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010-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两会报道组 ○编辑 衡道庆

      ⊙本报两会报道组 ○编辑 衡道庆

      

      浙江宁波恩凯纺织品公司是一家从事女装外贸的较大型公司。公司总经理沈功灿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又喜又愁”:喜的是外贸形势回暖,订单情况非常好;愁的是很难招到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形势逼人,我们当地很多同行已经把工厂开到安徽芜湖一带了,我也准备下一步往中部地区发展。”

      由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西部地区正在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东南沿海原来层次较低的劳动力岗位已经很难吸引到人了。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恒天集团总经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对本报记者说,“如果家乡的工厂能给1200元/月,浙江的只给1500元/月,那还不如在本地干呢,这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显然,综合起来看,今年的“民工荒”现象,已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反映了三个重大问题:中国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农村地区的80后与90后开始登上社会舞台;中国经济的区域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如近来国家已先后批准了十多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的步伐越走越快;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东南沿海地区再走老路已经行不通了,有必要对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这三大问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要求我国加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迎合产业转移要求,产业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企业要加紧实现优化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而本报对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委员们眼中,结构调整已取代通胀,成为中国经济今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们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实质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升级换代、低碳化以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可以利用财政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他指出:“在税制方面,要达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的目的,我认为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加以区别对待措施”。

      他表示,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资源要素的相对价格都应该上调,从而使各方更加珍惜资源,节约使用初级产品,刺激各种主体千方百计地开发节能减耗的工艺、产品和技术。从长远来看,这个经济杠杆不但要用,而且要用好、用充分。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建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宽财政,紧货币”。“鼓励绿色产能投资,财政可以拿钱给绿色产能投资补贴。而货币政策可以发挥的空间则比较小。”李稻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