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观点·专栏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13:公 司
  • 14:公司纵深
  • 15:公司前沿
  • 16: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纵横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AIG被蚕食背后 保险乱象下暗藏金融权力东移潜流
  • 在华阵脚被打乱
  •  
    2010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调查·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调查·市场
    AIG被蚕食背后 保险乱象下暗藏金融权力东移潜流
    在华阵脚被打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华阵脚被打乱
    2010-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颜剑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颜剑

      

      相比友邦的处变不惊,总部突然来袭的收购计划,却打乱了保诚在华分支机构的阵脚。“选择友邦后,保诚是否会抛售公司股份”,这是信诚人寿员工们这几天议论最多的话题。信诚人寿由保诚与中信集团合资而成,到今年10月成立将满十载。

      诚然,将友邦收入囊中后,保诚在华坐拥两张寿险牌照——信诚人寿和友邦保险。外界担忧保诚“双牌照”已触及政策红线,有说法是“按规定,已获准在中国保险市场上投资的境外金融机构不得投资参股同类保险公司”。

      事实上,保诚无须为此担忧。《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时确有上述规定,但在第三次征求意见时,该规定已被删除,转而改为“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受同一机构控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者竞争关系的同类保险业务”。显然,信诚与保诚两家的存在并不违反上述规定。

      虽然没有政策限制的顾虑,但若从管理成本等方面来考虑,解决“双牌照”问题理应在保诚的盘算之中。荷兰ING、加拿大宏利金融、美国大都会人寿都有类似的故事发生:皆因海外收购而面临在华寿险“双牌照”问题,从节约成本及力避同室操戈的角度考虑,三家公司均做出了“一保一放”的二选一决定。

      知情人士称,对于保诚如何解决“双牌照”的问题,短期内可能仍选择就地不动的策略,但“一保一放”是迟早的事情,而结果无外乎是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保诚出售手中信诚人寿50%的股权,而接盘者有可能是信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信集团。按照信诚人寿内部的说法,对于一心想做大金融平台的中信集团来说,非常看重信诚人寿这个牌照且期望较高,并提出了“信诚人寿力争2012年A股上市”的计划。从中信与保诚的两度合作(信诚基金、信诚人寿)中足以看出两家交情匪浅,从这一点上来看,将信诚人寿“托付”给中信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第二,因为现金上相对捉襟见肘,保诚在收购友邦时将考虑引入合作伙伴助其一臂之力,中信集团也在传闻的候选名单之中。倘若中信携手保诚一同收购友邦,那友邦与信诚的关系将瞬间便为“同父同母”,两家公司整合成一家也是很有可能的。

      无论保诚最后选择哪一种结果,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获准设立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赶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享受到了“独资”的特例(其余外资寿险均为合资),然而就是这令同业艳羡不已的特例,却令友邦此后在华扩张“原地踏步”。

      除中国“入世”前获得的8张分支机构牌照外,友邦此后未获得在原有省市之外设立机构的许可。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因其不符合“入世”承诺,而拒批其新设分支机构和公司改制申请。保诚接手后,欲解决友邦在华圈地难的问题,唯有引入中资股东即把友邦改为合资性质的公司,或申请政策特批。

      对于如何处理友邦在华发展这一问题,保诚方面回复称,“收购友邦尚需一段时间,目前难料未来两家公司的命运走向。”同样有被“抛弃”担忧的还有AIG非寿险业务Chartis在华子公司美亚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在出售友邦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再保险业务后,AIG所剩优质业务寥寥。由AIU更名至Chartis的非寿险业务,可以说是AIG现有业务中唯一能卖上好价钱的“值钱”资产了。一旦Chartis易帜,那AIG最终将沦为一个空架子。

      但目前尚未听说Chartis要被变卖的任何消息。不同于对寿险业务的局部区域规划,AIG的非寿险业务一直都是全球性统筹的。这可能会增加Chartis的被卖难度。一位业内人士称,“因为是局部区域的关系,AIG对旗下寿险业务可以分国家或地区单独出售,但对Chartis就只能整体出售,一旦分拆出售,会切断全球一体的资源和网络,价值就会被低估。”

      这也使大部分Chartis员工相信,自己所在的这家公司属于AIG的“非卖品”。究竟AIG是死守非寿险业务还是将资产售罄而终,唯有让时间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