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特别报道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郭为心中的本土管理真经
  • 中国制造“被洋山寨”
  • 探索正版商业模式才能治本——上市公司知识产权探讨系列之十
  • 让吉利按自己的意愿玩转沃尔沃
  • 矿价博弈:
    中国钢企为何举步维艰
  • 如何打造融资融券业务全新盈利模式
  •  
    2010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郭为心中的本土管理真经
    中国制造“被洋山寨”
    探索正版商业模式才能治本——上市公司知识产权探讨系列之十
    让吉利按自己的意愿玩转沃尔沃
    矿价博弈:
    中国钢企为何举步维艰
    如何打造融资融券业务全新盈利模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吉利按自己的意愿玩转沃尔沃
    2010-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王福重

      

      有人称,吉利从美国福特公司手中购得沃尔沃100%股权包括知识产权的行为是“蛇吞象”,更有人认为是“王宝强娶了温斯莱特”(农民娃娶了大明星)。不过,笔者以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张君瑞娶了崔莺莺”。因为,沃尔沃虽是“贵族”出身,但是,连年亏损,单是2009年就亏了5.3亿美元,合30多亿元人民币,已是待人拯救的破落人家小姐,而李书福却有浑身的本事,正意气风发,吉利没有高攀。正如李书福先生所言,这项交易,是福特、吉利和沃尔沃三方都赢。

      福特曾花了64亿美元才将沃尔沃揽入怀中。彼时的福特想一统天下,64亿美元对福特来说是“适当的价格”。今天以18亿美元出售,同样是划算的。因为福特已经今非昔比,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亏损,福特的口号是“一个福特,一个团队”,非核心品牌沃尔沃,是个越背越沉重的包袱,不如早早出手。

      吉利其实是个“山寨高手”,它曾模仿日本摩托车技术,丰田的四轮发动机技术,李书福的名言是,汽车不过“两排沙发安装在四个轮子上”而已,你能我也能。吉利走的是低端路线,迎合了收入不高又想开车的中国老百姓的需求,在强大的合资汽车企业(其中一方是老牌汽车国企)林立中,左冲右突的它居然成功了。

      不过,精明的李书福,似乎胃口更大,并不想继续山寨下去了。在控股英国锰铜公司和闪电般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后,他瞄上了沃尔沃,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原来的那句名言不过是玩笑话。

      金融危机下,福特自身难保,沃尔沃也是每况愈下。2005年到2009年,沃尔沃在美销量一再滑落。不过,沃尔沃毕竟是百年老店,有上好的口碑,有“广大的群众基础”,问题只在于市场下降,成本高企。

      中国经济已经崛起,而且去年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在中国设厂和建立研发中心,中国将成为沃尔沃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上广大的市场,是吉利“豪赌”的一个底牌,也几乎是沃尔沃重生的“华山一条路”,吉利与沃尔沃同样是这场交易的赢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一个接一个,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断言吉利的这笔交易定输或定赢,当然都是“妄言”。不过,人们最为担心的知识产权问题,似乎并不存在。虽然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在福特手里,福特也许心里也不愿意就轻易让人,但还是跟吉利签了补充协议。100%就是100%,说得好听点,沃尔沃即将变身“民族品牌”了!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当时何其鼓舞人心。现在看来,是不成功的。李书福吸取了教训。吉利虽然生产汽车,但他知道,对于汽车文化,汽车未来的走向,吉利没有把握的能力。所以,他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意思是,不会把两者混搭,拿低端的吉利去砸高端沃尔沃的牌子,沃尔沃的研发和营销团队,完整保留,各干各的。这一点,李书福就比联想聪明。

      吉利的另一个底牌,也是更大的底牌,是政府的支持。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展”。在政府采购中,一半以上要来自这些品牌。现在,奔驰、宝马、奥迪都已经“国产化”,而且占有国内高端车市场大部分份额。吉利将靠沃尔沃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沃尔沃还在福特手中,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沃尔沃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其安全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领先全球,让吉利更有信心。这一点,我们也不必怀疑。

      吉利接下来的任务艰巨,除了筹措20亿美元的后续资金,还要整合不同的文化,包括跟最难对付的欧洲的工会打交道。但是,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门槛。笔者所担心的是,政府介入过多,是否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想当初,有关部门极力促成联想收购IBM,联想可能都来不及多想,就干了件“大长中国人志气”的事。今天,我们看到,在斯德哥尔摩的签约现场,有来自汽车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意在表示支持。在巨额收购资金的筹措中,吉利得到数个省级政府,多家国有银行的鼎力相助,因为吉利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高盛公司虽为吉利股东,到底出没出钱,外人尚不得而知。而多家地方政府,都在争取吉利去它们那里设厂,并允诺种种优惠。

      政府部门的支持当然是必要的,但当初购买沃尔沃是吉利的自主选择,而吉利能否完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实现整合业务的初衷,值得怀疑。如果吉利的主张,与政府部门的意志发生冲突,吉利将面临怎样的局面,这是吉利需要考虑的,也是有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毕竟,吉利是一家民营企业,所要者,不过是利润,但是政府部门的追求,也许更大,比如要整合全球的汽车产业等等,这中间无疑是有冲突的。

      虽然到目前,吉利收购是顺利的,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吉利需要大家的呵护,多帮忙,少添乱。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