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单日融资买入额创新高 金融股成“宠儿”
  • 期指将有利于长期资金入市
  • 投资者可能面临强行平仓风险的若干情形
  • 融资业务尚未明显冲击交易所信用债市场
  • 沪深300指数期货跨市套利机会
  • 最后一周加紧赶工 期货公司“内外兼修”
  • 刘纪鹏:股指期货
    不应以现货行情好坏论成败
  •  
    2010年4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单日融资买入额创新高 金融股成“宠儿”
    期指将有利于长期资金入市
    投资者可能面临强行平仓风险的若干情形
    融资业务尚未明显冲击交易所信用债市场
    沪深300指数期货跨市套利机会
    最后一周加紧赶工 期货公司“内外兼修”
    刘纪鹏:股指期货
    不应以现货行情好坏论成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刘纪鹏:股指期货
    不应以现货行情好坏论成败
    2010-04-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张欢 ○编辑 梁伟 金苹苹

      ⊙记者 张欢 ○编辑 梁伟 金苹苹

      

      股指期货上市在即,股指期货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就市场所关心的热点话题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股指期货推出能否带动现货市场走出蓝筹行情,不能成为评价股指期货成败的依据。他同时建议,在股指期货平稳推出一段时间后,可以考虑逐步降低股指期货开户的门槛,使得散户投资者获得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

      上海证券报:目前离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不到10天的时间,开户人数尚未超过5000户。您认为这样的一个开户数会否影响股指期货推出初期的流动性?

      刘纪鹏:开户数少应该和股指期货的适当性制度有一定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监管部门和中金所对股指期货制度设计上的一番苦心。我们认为,股指期货的适当性原则和门槛设定是非常适宜的。中国股指期货的推出,首先应重在开通和平稳启动,而不是强调规模。

      股指期货的制度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和创业板有共通之处,都是依照中国国情,实现金融创新的中国化,让这些金融工具真正为我所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只有20年的时间,不宜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要遵循“从紧到松,逐步调整”的原则,因此对初期开户人数较少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股指期货是一个全新品种,开通之后将给资本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我们要在初期注重风险控制,确保投资人的安全,确保股指期货沿着稳步向上的发展趋势前进。

      上海证券报:有人认为,在目前开户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股指期货发挥平稳市场走势的重要功能可能不会充分发挥,更多的是以现货影响期货的走势发展,您怎么看待?

      刘纪鹏:股指期货推出能否带动现货市场走出蓝筹行情,不应成为评价股指期货成败的依据。从目前现货市场点位看,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非常合适,这个点位符合中国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质量稳步向上的环境,也可以避免股指期货的爆炒。

      我们应当认清,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究竟谁为表象,谁为本质。应该说,股指期货的价格变动是以现货市场作为依托,而现货市场的走势是以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作为基石的,如果认为股指期货带动股市走出一波上涨,这就犯了本末导致的错误。

      股指期货只是现货的一种表象,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指数上的二次反映,期望股指期货开通后能加大现货的投机因素,不仅不现实,也是不理性的、此外,随着股指期货的平稳推出,它对抑制现货市场波动的功能会逐步发挥,股指期货市场的多空对决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激烈,不会出现恶意炒作争斗的情况。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股指期货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纪鹏:股指期货的投机功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者参与,只有市场活跃才能更好地发挥股指期货的作用。鉴于此,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应循序渐进,逐步降低股指期货开户的门槛,使得散户投资者获得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并且大大增加市场参与者,使得市场活跃度,交易量稳步上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股指期货的做空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韩国为例,设计期货市场时以机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较高的交易单位和最低保证金限制个人投资者参与。但在市场培育过程中,逐步降低开户条件、缩小合约规模、推出小型指数合约,吸纳中小投资人,到2005年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占到全部投资人的44%。与此同时,韩国的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市场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期货和股指期权市场之一。2006年韩国股指期权年交易量达到24.09亿张合约,占2006年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总量的20%。韩国的KOSP1 200股指期权已经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衍生品。

      此外,建立一套针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投资额度决定其交易的杠杆高低。此方法既能使信用良好的投资者得到获取巨额收益的高杠杆投资工具,又能防止信用较低或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承受过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