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别用“吉利模式”套沃尔沃
  • 该以怎样的心态
    迎接股指期货时代
  • 房贷压力大 近九成白领“过劳”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收紧信贷后,更要防范信托贷款风险
  • 亚洲国家“绿色”“转型”征途漫漫——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展望
  •  
    2010年4月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别用“吉利模式”套沃尔沃
    该以怎样的心态
    迎接股指期货时代
    房贷压力大 近九成白领“过劳”
    病树前头万木春
    收紧信贷后,更要防范信托贷款风险
    亚洲国家“绿色”“转型”征途漫漫——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展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以怎样的心态
    迎接股指期货时代
    2010-04-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文计

      ⊙于文计

      

      昨天下午,上海举行了股指期货启动仪式。下周,首批四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将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了。投资人现在最要紧的是调整心态。毕竟适当性制度强调的有钱、有知识、有经验的“三有政策”,都不如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股指期货是什么?就是用杠杆买基金。无论从股指期货字面含义拆分,还是作为金融衍生品的源头剖析,股指期货均可解析为两部分:指数基金和期货,这两者融合衍生出——配备期货交易制度的指数基金——股指期货。所以,股指期货就是一个指数基金。

      马上要推出的股指期货标的是沪深300指数,而沪深300指数是300个优质蓝筹股的组合,相当于一个大指数基金。普通股票基金大部分只投20至50只股票组合,即使ETF50、180、300等指数型基金,投资组合也小于或等于300个股。因而不论从波动的稳定性还是对上证指数的拟合度,一个300只股票的组合均要优于30只股票的组合,从这点上说,股指期货是比基金还要安全的基金。

      当然,股指期货是装备先进期货交易制度的指数基金。期货和股票最大差别,在于交易制度。对比现行基金和股票交易制度,期货有T+0、双向交易、保证金交易三大优势,交易先进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众所周知的保证金制度产生的杠杆效应,另一个是最佳交易工具,T+0和双向交易,不仅保证随时可以买进卖出,更使涨跌都可以操作。股指期货由于融合了期货交易制度,这使其成为远优于基金的交易工具。

      既然不论安全性还是交易便利性,股指期货都远优于基金,那为什么不少投资者对股指期货总想退避三舍,监管机构也推出适当性制度限制投资者进场呢?其根本在于股指期货的宽松交易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赋予最大交易自由同时,更激发人潜在投机本性。因而,可以这么说,股指期货的高风险,其实不在股指期货本身,而在投资人的错误心理,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作为交易工具,股指期货的T+0和双向交易,使其可能成为市场上取代权证炒作的最佳品种。权证近年之所以被热炒,仅是因为T+0的交易优势。而期货还有双向交易,成倍增加了任何一个微小波动的交易机会,放大了投资者短线交易得失心理,进而诱使投资者不断追逐。

      其二,期货保证金交易特有的杠杆效应,会放大投资者贪婪和恐惧心理。做对趋势时,遇到调整,出于爆仓恐惧不敢像股票一样持仓;做错趋势时,不断放大仓位和杠杆去抄底。假如股指期货在2008年就已推出,那些不断叫喊“4800点调整到位”、“3700点不可能再跌”、“3000点是铁底”的投资者,是绝难避免满仓杠杆诱惑下的爆仓悲剧。而事实上,2008年10月的商品市场已爆出大量的穿仓悲剧。

      “利用杠杆买基金”的股指期货操作理念,是建立在认清股指期货本质的基础上的。其出发点是,像指数基金那样假定股市长期总是上涨的,以规避滥用交易工具导致的投机和赌博风险,适当运用杠杆,获取比普通指数基金更高收益和更好管理下跌风险。由此引出三个原则:

      原则一,正常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杠杆。不用杠杆就可以像基金一样持仓,不存在爆仓风险。即便不使用杠杆,因为保证金交易,仍剩余大量资金,或存银行获取利息或短期应急,收益也高于普通基金。

      原则二,遇到股市暴跌时,利用杠杆抄底。股指期货由于保证金交易,手上仍有大量现金,可避免熊市末期没钱抄底干着急的被动局面,而前提是算好最坏的爆仓点位。

      原则三,下跌调整时,摊低持仓成本。在下跌调整时,利用手上剩余资金,采取逐步逢低买入策略,在控制好杠杆倍数下,增加合约份额摊低持仓成本,这样就不用在下跌时为没钱补仓发愁。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大资金操作。

      即将推出的四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在许多地方都带有尝试性质,以便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笔者期待接着会推出总值较低的合约,适合广大基民参与以及能灵活调整杠杆头寸;同时也期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监管机构放宽适当性制度,使得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可以参与。 (作者系汇鑫期货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