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专版
  • 11:价值报告
  • 12:价值报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在期指评价巨大反差背后
  • 把握民间金融机构的
    市场准入时机
  • 亿元企业万元卖给了谁?
  • 企业年金该确定怎样的投资收益目标
  • 汇率议题促金砖四国回归现实主义
  • 太阳不是被公鸡叫上来的
  •  
    2010年5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在期指评价巨大反差背后
    把握民间金融机构的
    市场准入时机
    亿元企业万元卖给了谁?
    企业年金该确定怎样的投资收益目标
    汇率议题促金砖四国回归现实主义
    太阳不是被公鸡叫上来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期指评价巨大反差背后
    2010-05-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股指期货交易转眼已满月了,今天,将有第一个交易合约进入交割。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应该会相当平稳。有人回顾这一个多月来,各合约成交活跃,相互间的价差基本合理,与现货保持了相同的运行趋势,未出现期限背离的局面,更没有酿成“爆仓”等风险,可以说开市十分成功。有人戏言,中国的股指期货虽然才刚“满月”,但看上去已像是相当成熟了。

      不过,也有人对股指期货持否定的看法,认为它投机性过强。大量参与者都在快进快出图谋小的差价,而根本不顾及价值发现。特别是由于股指期货开始交易之时,正逢股市大跌,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投资者损失巨大。所以,也有人责怪股指期货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更有甚者,把股指期货视为导致股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乃至夸张地将其称之为是暴跌行情的“元凶”,甚至提议要关掉它。如果说,一些普通投资者因为对股指期货了解不多,同时在现货交易中又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而迁怒于股指期货,倒未必不可以理解的话,那些专业人士,也把股市的持续下跌归咎于股指期货,认为它是市场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行情回落的主要推手,事情看起来就有些复杂了。更严重的事情还在于,这类观点在一些媒体上显示了不小的声势,俨然成为一种主流认识。对此,显然需要正本清源,理性、冷静探讨的。

      应该说,对于股指期货的功能,社会上早就是有共识的,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它在稳定市场运行,为投资者回避风险、锁定收益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在一定条件下放大波动幅度,引发局部风险积累的状况,但这毕竟不是主流,而且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予以控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股指期货交易在欧美市场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的缘故。在沪深股市上,虽然期指交易才开始了一个月,时间还很短,但能够平稳运行至少也表明,前期的准备是充分的,市场各方也是有共识的。

      不巧的是,股指期货推出之时,正逢股市一轮大调整,遂形成了期现品种同步回落的态势。某海外人士分析说,如果没有股指期货,沪深股市可能会跌得更多。此话是否当真,自然智仁互见,毕竟还缺少实证分析。但是反过来说,因为有了股指期货,所以股市近来才跌得那么多这么深,那同样也是没有道理的。别的不说,就以当期期货合约基本上对现货指数保持升水的格局而言,就足以说明股指期货并没有拖累股市。现在,积淀下来的股指期货保证金才百来亿元,与沪深两市股票现货市场的保证金根本不成比例,股指期货交易的杠杆性再强,也不可能撬动现货,成为其引领者,这应该是常识。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市场对股指期货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并且还有一些专业人士也站在了股指期货的对立面呢?不能说这些专业人士失了专业水准,而是他们没有,或者是拒绝适应股指期货上市以后市场格局的改变。以往,股市只能通过做多才能盈利,遇到行情下跌,那么只有卖出股票。这样的情况存在了近二十年,很多人在操作乃至分析上早就形成了相应的路径依赖。这次股市深幅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出乎其预料,使他们在判断上陷入了被动,并且影响到操作。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在股市之外寻找原因,股指期货这个新生儿,刚好就成为替罪羊了。

      不妨反向思考一下:此时此刻,股指期货有可能上涨吗?如果它上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很明显,在目前的内外环境下,它是不可能出现上涨行情的,而且即便上涨,那么一定是极度投机行为,不排除会吸引部分短线资金参与炒作,而与此同时股票现货一定是会因为资金分流而加速下跌,演绎一种另类的“弃大盘,炒个股”行情。毫无疑问,假如出现这种局面,那对市场将是沉重的打击。

      市场对股指期货评价上的巨大反差,实际是不同思维方式与理念的纷争。由于金融创新与市场发展,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了,但人们对此的认识与适应程度还参差不齐。笔者以为,有了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品以后,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投资者,现在都需要对股指期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注意观察它所引发的市场格局的改变,逐渐适应期货与现货的联动格局,同时在新的条件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不该依据原有的思维路径拒绝接受市场格局的改变,简单地把期货否定掉。

      回顾历史,每有新的金融创新品种,总会不同程度出现此类毁誉参半的情形。当年,股改权证亮相时,交易非常活跃,而股市则表现淡静,并且一度还有所下跌,就有人据此抨击权证交易不理性,分流了股市资金,将其视作市场不稳定因素,主张予以整顿。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而那些急于指责权证的人,结果却因为对权证认识出错,误判了市场,失去了很多机会。

      其实,给股指期货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并不重要,问题是只要获得了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才会使人们对市场的认识趋于完整,否则最终就难免被市场淘汰。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