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破产重整三样本解剖:谁动了中小股东的“奶酪”
  • 破产重整有时候
    只是“看上去很美”
  • 郑志斌:重整程序
    核心是利益平衡
  •  
    2010年6月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破产重整三样本解剖:谁动了中小股东的“奶酪”
    破产重整有时候
    只是“看上去很美”
    郑志斌:重整程序
    核心是利益平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破产重整有时候
    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0-06-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破产重整制度从2007年起实施至今,期间确有包括*ST海纳(现已更名为众合机电)在内的多家公司通过重整起死回生,个别诸如S*ST新太等公司在重整方案披露后股价甚至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这使得在一般企业看来不得已而为之的破产重整制度,实施于上市公司时往往被投资者解读为利好,进而忽视了背后的风险。

      事实上,由于相关方对上市公司重整的出发点各不相同,能否将其中的分歧圆满解决,则是决定破产重整成败的关键要素。

      债权人在重整中的最根本目的便是最大可能收回投资成本。而回看*ST九发重整计划,公司的债权人同时充当重组方的角色,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种身份“集于一身”,便也为本次重整埋下了隐患。

      与债权人相比,重组方的目的则是尽量降低重组上市公司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监管部门在2008年对破产重整涉及资产重组的发行定价作出补充,“发行股份价格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的最新规定,使得一些企业从中嗅到了低成本重组的机会。与此同时,个别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也随之“变味”。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在其他债权人“讨债无门”的前提下,对*ST盛润、*ST宏盛、ST银广夏提出破产重整的相关债权人,均是在主动受让债权后,随即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此背景下,如何防止破产重整制度被相关方滥用,也应成为监管部门未来关注的重点。

      同时,中小股东频频否决重整方案也有其深层次原因。原本是多方博弈的破产重整,在债权人、重组方利益得到最大满足后,利益受损的便唯有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与破产管理人、债权人、重组方主动筹划上市公司重整的相关决策不同,中小股东在此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参与且很少具有话题权,致使其相关利益诉求及对重整的意见无法与其他方沟通。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任重而道远。在遵循最大利益原则、绝对优先原则以及公平对待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消除目前破产重整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及各项重整隐患,理应成为上市公司今后实施破产重整所考虑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