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首期募资20亿 国内首支文化产业基金登场
  •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腰斩” 创投业还能亢奋多久
  • 中国PE机构投资人待扩容
    商业银行“秣马厉兵”欲掘金
  • 外资VC/PE去年在华投资锐降 消费行业喜获全球PE“追逐”
  •  
    2010年6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公司融资
    首期募资20亿 国内首支文化产业基金登场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腰斩” 创投业还能亢奋多久
    中国PE机构投资人待扩容
    商业银行“秣马厉兵”欲掘金
    外资VC/PE去年在华投资锐降 消费行业喜获全球PE“追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腰斩” 创投业还能亢奋多久
    2010-06-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正懿 ○编辑 全泽源
      徐汇 资料图

      深交所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18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64.05倍,距去年末出现的127.65倍的最高值已经“腰斩”。与此同时,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有所降低,破发创业板个股增至19只。在二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创投阵营的激进投资思路或面临调整。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全泽源

      高市盈率对于创投机构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使蛰伏其中的创投获得了超高的回报,同时也推高了创投投资项目时的成本。在创业板高发行市盈率的助推之下,创投机构对pre-IPO项目的出价水涨船高,甚而引发一股“全民PE热”。但在二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创投阵营的激进投资思路或面临调整。

      

      高市盈率助长创投暴利

      毫无疑问,在各种常见的退出方式中,上市是VC/PE最为理想的退出方式,因此颇受追捧。去年以来,随着主板IPO审核重启,尤其是“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开闸,投身其中的创投收获了丰厚的浮盈。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中,有八成公司背后驻扎着创投机构,这些机构的平均投资期在2年以上,账面收益率超过10倍。

      今年以来,随着创业板、中小板项目源源不断地登场,创投机构的“回报率曲线”仍加速上行。来自清科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在境内上市的9家VC/PE支持企业中,15家VC/PE机构平均获利13.21倍。2月份,在境内上市的9家VC/PE支持企业中,19家VC/PE机构平均获利9.95倍。3月份,在境内上市的13家VC/PE支持企业中,19家VC/PE机构平均获利10.68倍。

      今年4月、5月份,创投回报率继续大幅上扬。4月份,在境内上市的10家VC/PE支持企业中,23家VC/PE机构平均获利27.02倍。5月份,在境内上市的9家VC/PE支持企业中,17家VC/PE平均获利高达30.74倍。

      

      高市盈率负面影响显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事实是,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尚不明朗,多数创投机构放缓投资步调,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总量出现2002年以来的首次大幅下挫。

      创业板盛宴激情开席,为国内创投业注入一支“兴奋剂”,也为拟上市公司增加了引资的谈判筹码。“按照投资阶段来分,前期项目一般合理的PE在3到5倍,而争夺相对激烈的后期项目一般6到8倍比较合适,”浙江一家民营创投人士对记者表示,“而目前,低于10倍PE的出价很难让企业动心,对优质项目的争夺更为激烈。”

      可为佐证的是,今年6月初,钱江摩托子公司满博投资斥资7781万元认购拟上市的金岭化工新增股份。以2009年的每股收益为基准,该增资价约为21倍市盈率。这意味着,假使金岭化工今年上市,其发行市盈率需高过21倍,钱江摩托才有浮盈。

      “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股权投资机构诞生,”上述创投业人士说,由于国家对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的抑制,使得部分炒房资金也转向创投业。在产业资本、民间游资等各路资金追逐之下,“全民PE热”席卷而来。

      在民资充裕的温州,股权投资更被政府公开鼓励。今年5月,温州市政府、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旨在引导巨量的温州民间游资有序、专业化地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全民PE热还能持续多久

      正当全民PE潮风起云涌之时,曾受热捧的创业板市场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深交所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18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64.05倍,去年出现的127.65倍的最高值已遭“腰斩”。与此同时,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有所降温,破发创业板个股已增至19只。此外,久为诟病的创业板公司“突击入股”现象遭遇监管层严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创业板将迎来首批原始股东解禁高潮,将有合计12亿股上市流通,对应市值约400亿元。由于持股成本低廉,加之部分公司业绩稳定性欠佳,部分股东若选择见好就收,可能引发股价调整,促使创业板市盈率进一步下调。

      一方面,被创投视作参照系的创业板市场疾速降温;另一方面,大量的闲置资金源源不断“注入”,究竟会给国内创投业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眼下,激情难耐的创投业并未因此立马停歇。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新募人民币基金41支,占总数的85.4%,已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募集金额为28.68亿美元。

      不过,业内人士已经不断发出警示的声音。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作人阎焱对资金蜂拥而入的现象感到担忧。他认为,中国的VC/PE仅占GDP总量的0.1%-0.2%,比例非常小,“很多人只看到了赚钱,却没看到风险”。阎焱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今后的两三年可能会是一个“混战”的局面,“群雄并起、军阀割据”。

      在6月4日深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对于当前火热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PE投资存在“重短轻长、急功近利”的行为。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日益红火,很大原因是在楼市和股市不太好的情况下,大量资金进入天使投资、风投以及私募股权基金,“这种一哄而起的行为并不理性。”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亦认为,股权投资应“往早期走”,往孵化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方向走,因为这些投资市场相对比较理性。他提醒投资机构,随着股市盘子的扩大,现行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的高估值很可能是不可延续的,以目前的高估值作为参照投资于晚期项目非常危险。

      在创业板、中小板斩获颇丰的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认为:“创投应是赚企业成长的钱,而不是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对于市场关注较高的创业板造富神话和高估值,刘昼表示,目前创业板市场的市盈率确实偏高,合理的整体市盈率水平应该是30-50倍,可能会要到明年,创业板的高估值状况肯定会逐渐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