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专版
  • B3:专版
  • B4:专版
  • B5:专版
  • B6:专版
  • B7:专版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近9000亿解冻高峰潮涌
    下周或重归资金回笼之路
  • 2400点一线 社保基金悄然“调结构”
  • 基金351亿元“捧场”农行IPO
  • 如何理解经济放缓内涵
  • 优质流动性+市场热点 主题指数锻造的ETF
  •  
    2010年7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场封面
    近9000亿解冻高峰潮涌
    下周或重归资金回笼之路
    2400点一线 社保基金悄然“调结构”
    基金351亿元“捧场”农行IPO
    如何理解经济放缓内涵
    优质流动性+市场热点 主题指数锻造的ETF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理解经济放缓内涵
    2010-07-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敏 ○主持 于勇
      汤 敏

      ⊙汤敏 ○主持 于勇

      

      近来,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心不绝于耳,更有预言中国经济会二次探底的文章见诸报端。中国经济有没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放缓?放缓后又应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当前市场十分关注的问题。

      要谈中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首先就要讲清楚,什么叫“探底”?在国际上,说经济“探底”,一般指的是负增长或零增长。这当然不应该是中国经济“底”的标准。

      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要给中国经济“探底”一个量化的定义,大体上有三种可能性。一如果今年保不住8%的年增长率,称为“二次探底”。还有一个可能的定义是,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或等于2009年的9.1%的增长,那么称之为“二次探底”。第三种可能的定义是,如果今年有一个季度的增长低于2009年一季度的6.1%的增长(严格来说,还应该减去季节调整)则称为“二次探底”。

      然而,从这些标准来看,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从现在的经济情况来看,很难相信今年中国经济会出现上述的三种情形。

      市场上更多的文章是用“放缓”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的经济形势。即使是谈“放缓”,也要有一个清楚的定义。经济是“缓”或“不缓”要看跟什么时期比。如果是拿年度数据来看的话,很难说中国经济在“放缓”,因为即使是市场上很悲观的预测,也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率会高过去年的9.1%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是经济在“放缓”。

      一个认为经济是在“放缓”的说法是,未来两到三个季度增长速度会比今年一季度的11.9%来得慢。这一“放缓”的定义似乎还合理。但是,细想起来,这种“放缓”不应该是特别值得担心的理由。今年一季度的11.9%的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值得保持、值得追求的速度。接近12%的增长,即使是在正常年间也是一个过热的增长率。靠房地产泡沫,靠地方政府借债,靠国企投资推动的增长,本身就不可持续。在这样的速度上“放缓”一些,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如果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的话,对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却不得不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今年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并不十分看好。由于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还未解决,一些西方国家经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能会“二次探底”,即恢复负增长或零增长。今年上半年井喷式的进出口增长也很难持续下去。这对中国经济会有一定的冲击。

      笔者认为,如果西方经济再“探底”,政府还有很多的牌可打。其中最有利的方式是加大改革力度,把在危机后还未充分调动起来的民营企业、小企业激活,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军。在这种思路下,当前最主要的是要真正落实国务院新36条的精神。特别是要打破垄断,真正实行“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都对社会投资开放”的政策。对民间投资开放那些长期被垄断的,或是用各种“玻璃门”把民营企业挡在外的领域,如金融、电信、石油、公共设施等等。

      同样,还可以通过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来弥补一部分房地产调整造成的增长损失。加大廉租房、保障用房的建设,同样也可以使用钢筋、水泥,同样也可雇佣大量的农民工。当前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保障性住房筹资机制。可以通过加大央企对国家财政,地方国企对地方财政的分红,按国际上通行的国企分红标准,按2009年国企的1.3万亿利润来计算,国家财政就可以一年多收4000多亿的资金。或者说,按一些学者的计算,如果国企按民企的方式也交国有土地的租金,每年国家也能收1.4万亿这么大一笔钱。不管是用国有土地的租金还是用国企的分红来为保障性住房筹资,都可以大大地加强对地方政府建廉租房的补助,这既可以加快经济增长,又可以改善民生,还可以对房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又顺便减少了国企制造天价地的机会,岂不善哉?

      (作者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