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披露
  • A6:市场·机构
  • A7:市场·动向
  • A8:市场·资金
  • A9:市场·观察
  • A10:市场·期货
  • A11:信息披露
  • A12: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投资热情爆棚 新兴产业高估值烧向PE市场
  • 非信贷类银信产品或放行 表外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加速
  • 华安指数基金百问百答(85)
  • 基金专户主动限制期指参与比例不超10%
  • 下周14亿股限售股解禁
  • 市场动态
  •  
    2010年7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投资热情爆棚 新兴产业高估值烧向PE市场
    非信贷类银信产品或放行 表外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加速
    华安指数基金百问百答(85)
    基金专户主动限制期指参与比例不超10%
    下周14亿股限售股解禁
    市场动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非信贷类银信产品或放行 表外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加速
    2010-07-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靓 ○编辑 颜剑

      ⊙记者 邹靓 ○编辑 颜剑

      

      来自信托业相关人士的消息称,银监会将在摸底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结束后,很快再度放开信托公司的非信贷类银信产品。由于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严重冲击监管对于信贷规模的调节和风险控制的效果,此后即便放开也将纳入表内监管。

      短期来看,银信产品全面叫停将冲击银行理财业务,或将持续推动“吸储大战”,短期资金价格反弹进而引导整个资金市场价格。银行表外资产风险将加速暴露和释放,但长期来看,仍将有利于银行信贷质量的长期稳定。

      

      政策意图:规范资产表外化

      据本报独家报道,相关信托公司于7月2日晚收到中国银监会及地方银监局口头通知,自7月5日期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相关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监管部门对银信合作从限制到叫停,仅仅半年时间,业界对此颇感震惊。

      银信合作业务被全面叫停,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表外转移通道被直接关闭,未来可发放信贷规模将进一步被迫压缩。分析人士认为,政策推出的最直接原因,是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信贷规模受限,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银信合作产品的发行力度。

      据相关信托研究中心统计显示,银信合作产品今年一季度约增长3000亿至1.3万亿,仅4月末即已飙升至1.88万亿元,5月份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6149亿元;截至目前余额约计2.7万亿元。相当于表内贷款规模44万亿的6.1%,与2010年,已经达到新增贷款的30-40%,且比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整个二季度预计全部发行规模约为1.4万亿,几乎接近同期的信贷投放量。据业内人士透露,至少近两个月发售的银信合作产品大多为信贷类银信理财产品。

      2009年年末,银监会对银行“存量”信贷资产的表外转移进行限制,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两项文件,明确信托类公司不得将银行理财对接的信托资金用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但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被严格管控的背景下,仍有很强的信贷投放冲动,表外信贷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导致上述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人士指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存在有四大理由:调节流动性、降低信贷资产风险、降低资本占用、优化存贷指标。如果不是信贷规模严重受限,银行是没有必要进行资产表外化的,因为这样做至少要给信托公司0.2%-0.3%的管理费,并不合算。所以,这仅仅是银行用来调节资产负债的一项不得已的手段。而从监管的角度来说,信贷资产表外化更是大大削弱了其控制信贷规模、监测信贷风险的效果,叫停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应该是常态。即便是货币政策放宽,也可以选择放开信贷规模的方式。

      

      短期将加速风险暴露

      银信合作被全面叫停一周后,相关信托业人士透露,银监会正对信贷类银信产品进行摸底检查;检查结束后,非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应该会恢复发售,而信贷类银信产品即便可发售也将被要求纳入表内监管。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指出,银信合作的主要产品还是投资于银行间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财产品,贷款产品占比并不大。对14家上市银行存贷比数据的相关测算显示,截至2009年末,出于调节资产负债表目的所需转移的信贷量仅为2000-3000亿元。但是,如果不及时对资产表外化进行规范,资产风险将加速集聚,“尤其上半年此类做法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贷款”。

      短期来看,银信产品全面叫停将冲击银行理财业务,尤其是部分存款负债支持不足、存贷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停止银信合作,将导致这些银行的吸收存款能力减弱,造成部分存款回流到大型银行。”

      而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占其资产规模比例不大,即便纳入并表管理也不会对其经营产生很大影响。而在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带动存款的竞争减弱之后,大型银行的网点优势在吸收存款方面将更加明显。

      此外,信贷资产可发放规模进一步受限使得市场资金面继续趋紧,银行议价能力回升,贷款收益率有望持续上行。同时银信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中的来源,暂停将会大幅压缩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非息收入占比或将回落,盈利结构持续优化受到抑制。而在非信贷类银信业务重启之后,缺乏投资渠道的大量存款或将外流至债市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叫停银信合作业务的最大影响在于银行表外资产风险将加速暴露和释放,长期来说有利于信贷质量的长期稳定,但在短期将使通常归入表外的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大幅受限。

      而在银监会叫停银信平台的同时,发改委也不再审批城投债。这两项政策叠加使得地方政府的资金在短期明显收紧,进而资产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不过,由于银监会主要是控制增量,加上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目前规避政策的能力上升,不太会在短期内给资产质量带来明显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