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调查·公司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A市场动向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 版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专版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专版
  • A7:基金·海外
  • A8:专版
  • A10:基金·基金投资
  • A12:基金·互动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对话
  • 超高拆借利率预示着什么——陆家嘴面馆杂谈录之二
  • 理顺收入分配格局需连闯几道险关
  • 钟摆这次移向了监管
  • 外论一瞥
  • 全球15亿人无电可用
  • 牺牲环境的发展,意义何在?
  •  
    2010年7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观点·专栏
    超高拆借利率预示着什么——陆家嘴面馆杂谈录之二
    理顺收入分配格局需连闯几道险关
    钟摆这次移向了监管
    外论一瞥
    全球15亿人无电可用
    牺牲环境的发展,意义何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牺牲环境的发展,意义何在?
    2010-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胜军

      ⊙刘胜军

      

      福建紫金矿业公司违规排污,引致汀江流域大量鱼类中毒死亡的事件,近日遭到受害者的强烈抗议和舆论指责。福建省政府上周末研究决定,依法追究肇事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需要补充的是,紫金矿业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只不过这次后果特别严重,终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罢了。

      在经济学中,“外部负效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企业可以通过逃避污染环境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将部分成本转嫁给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我国企业得以长期依赖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杠杆,定价过低的资源必然会被过度消耗。由于能源价格过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不少由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政府对因污染而生活发生困难、健康受损的人群给予补偿,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承担了污染企业所转嫁出来的成本。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体,企业是在给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理性决策,趋利避害的。企业的行为是现行制度环境之果,制度环境鼓励什么、惩罚什么,直接决定企业的行为取向。因此,抓住并遏制住导致污染的制度性诱因,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尽管呼吁了很久,但时至今日,地方政府的GDP崇拜仍未得到纠偏,招商引资之所以令地方政府乐此不疲,既是因为可以创造可观的财政收入,更是因为GDP仍是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某些招商引资成功的地方,不仅形成了产业制造基地,创造了巨大的GDP,还成了地方官员升迁的摇篮,这无疑将对其他的地方政府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

      利益集团导致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也是重要原因。近些年来,煤矿事故接连不断,乱砍滥伐,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湖的案例频发。但深究之下,往往背后存在复杂的利益集团。在现有的司法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对地方法院系统有很大影响力,导致“选择性执法”,被查处的通常只是那些没有很硬关系背景、媒体和舆论压力过大的项目。即使一些被查处的案例,也往往惩罚力度太小。此外,执法部门对众多企业参与的集体性违法表现得非常软弱。

      企业、个人都存在行为短期化的倾向,偏重当期的、自我的利益,而忽视财富和资源纵向的代际分配。由于未来的后代没有办法对今天的决策施加影响,合理的代际分配就取决于政府的远见和责任。而在代际分配中,最关键的资源,就是环境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以过度消耗本国资源的方式,换取巨额外汇储备,这其实是消耗我国大量的资源(包括环境),以低价销售产品,去补贴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经济转型,此种策略,再不能继续了。如果企业能以不到发达国家工资十分之一的成本雇佣工人;能轻易地污染环境而不必承担责任;能够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来降低成本,那这样的成本优势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如此“发展”,岂非本末倒置?

      历史上,荷兰曾经患过过度依赖资源的“荷兰病”(Dutch Disease)。20世纪50年代,荷兰因发现了巨量天然气储藏,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但是,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慢慢使得其他工业逐步萎缩,特别是创新动力萎缩。到了80年代初期,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荷兰。

      中国现在的困境,不是因为资源过多,而是由于资源价格的扭曲(即企业使用资源的价格低于其社会成本)。根治环境污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严格执法,消除资源价格扭曲,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而如何确保司法独立,如何突破利益集团的阻挠,政府的责任尤为关键。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