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专版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首只人民币基金或本周在港发售
    小QFII打响“热身战”
  • “价跌量升”苗头初现楼市僵局“解冻”?
  • “新政”三月 深圳房价未见明显松动
  • 供需上演“拉锯战” 上海楼市仍胶着
  • 海外资金“借道”香港 QFII额度告急
  • 在香港感受人民币热
  •  
    2010年8月3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首只人民币基金或本周在港发售
    小QFII打响“热身战”
    “价跌量升”苗头初现楼市僵局“解冻”?
    “新政”三月 深圳房价未见明显松动
    供需上演“拉锯战” 上海楼市仍胶着
    海外资金“借道”香港 QFII额度告急
    在香港感受人民币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只人民币基金或本周在港发售
    小QFII打响“热身战”
    2010-08-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时娜 ○见习编辑 艾家静

      “小QFII”的开通或只差临门一脚。

      记者从多渠道了解到,首只人民币基金最快将于本周在港发售,基金发行规模大约40亿至50亿元人民币。作为未来投资A股的热身产品,该基金将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目前暂时投资香港已有的人民币储蓄产品及债券产品,同时也为将来投资在港交所挂牌的人民币计价股票和ETF、内地A股预留空间。酝酿已久的“小QFII”计划——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基金,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内地A股市场,迈出关键性一步。

      ⊙记者 时娜 ○见习编辑 艾家静

      “全民”备战

      “小QFII的推出是迟早的事,现在要做的不是猜时间表和额度,而是提前布局。”一位中资券商高层表示,“越早发行人民币基金,可以越早与买方建立联系,提前打通基金销售渠道,一旦小QFII获批,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人民币资金,抢占先机。”

      眼下,几乎所有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即中国内地金融证券企业(包括内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中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全资或控股方式在香港设立的香港分支机构,均已陆续开始备战“小QFII”。

      记者在国泰君安(香港)了解到,该公司在新修订的《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定》签署后,迅速在中银香港、汇丰及渣打三间银行开立了人民币企业户口,并推出了允许客户直接存入人民币买卖港股的服务。该行公司客户部主管李光杰指出,虽然存入人民币还是港元买卖港股的区别并不大,即使客户存入人民币,公司仍要根据当日的汇率,兑回港元进行交易,但此举不仅能聚集人民币资金,还能掌握哪些客户手头持有人民币,一旦小QFII批下来,公司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客户。

      其他券商当然也不甘落后,招商证券(香港)、申银万国(香港)等高层均向记者透露,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小QFII”方案,并已就人民币产品展开研究,为“小QFII”的推出做准备。

      本轮“小QFII”备战中,银行系券商自然也不会缺席,早在去年年底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第一轮方案时,银行系券商就开始四处招兵买马,网罗中资股研究人才,壮大资产管理部及研究部,为投资内地做准备。

      其中,中银国际控股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中银保诚,在今年上半年一口气推出了3只公募基金,且踌躇满志地计划抢滩首日人民币基金,但由于基金结构过于复杂及汇率风险披露等问题,最终未获香港证监会批准。据了解,中银保诚原打算在新修订的《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签署翌日,就推出以人民币结算的开放式基金,将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转换成港元后,投资在港上市、以港元计价结算的A股ETF。

      另外,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的新生力量——2008年以来陆续设立的内地基金公司香港分支机构,也借机加快了在港业务的扩张步伐。由于进入的时间晚,基金公司在港分支机构的业务大多限于发行私募产品、提供财务顾问等方面,“小QFII”议题的推出让他们加快了申报公募基金产品的步伐。今年7月中旬,大成基金香港子公司大成国际申报的 “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成功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开创了内地基金公司在港发行公募基金的先河,该基金15日已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

      首发之争

      “小QFII”渐行渐近,谁将成为首批获配置额度的机构,成为市场猜测的焦点。有机构人士推测,中国证监会很可能会从那些经其批准后在港设立、“血统纯正”的中资金融机构中,挑选3-5家进行首批“小QFII”试点。

      目前,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港设立香港分支机构的,券商系共10家,包括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国元证券、国信证券、国都证券、安信证券及东方证券;此外,2008年4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到香港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资产管理类相关业务。很快地,易方达、南方、嘉实、华夏、汇添富、大成、博时、海富通及华安基金相继获得证监会的批准,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等各种形式的分支机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QFII计划也是一项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没理由不先给亲生儿子。”一位中资券商香港负责人称,“首批很有可能就是从以上19家机构中进一步划定条件选出。”

      这位负责人认为,进一步的门槛很可能是拥有“公募牌照”。而香港并无公募牌照一说,任何持“9号牌”(就资产管理提供意见)的均可向香港证监会申请发行公募产品。但目前已发行公募基金的中资金融机构,只有国泰君安(香港)、海通证券(香港)、大成基金,以及中信国际、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合资的中银保诚、有外资参股的中金公司。

      “中银保诚、中金公司虽非‘纯正中资血统’,但资产管理经验丰富,且地位特殊,很有可能以‘特招生’的方式跻身首批。” 该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