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广告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求远,不舍近——话说中国“走出去”战略
  • “两房”何去何从震悚美国牵动世界
  • 查查这个承包商的“注水”账单
  • 把握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两大主导方向
  • 技术分析的真意
  • 一个现实并可行的建议
  •  
    2010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求远,不舍近——话说中国“走出去”战略
    “两房”何去何从震悚美国牵动世界
    查查这个承包商的“注水”账单
    把握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两大主导方向
    技术分析的真意
    一个现实并可行的建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技术分析的真意
    2010-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益 智

      ——与大师同行之约翰·布林格篇(一)

      益 智

      约翰·布林格先生前几天来杭州,在中大期货国际投资大师系列演讲会上演讲。作为主要接待方,笔者这次在与布林格先生直接交往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大多数国内投资人知道布林格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发明的布林线(Bollinger Bands)。布林格先生热衷于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广为采用的投资工具和分析技术。他还多年在美国电视财经新闻网和CNBC发表市场分析评论,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技术分析大师之一。

      笔者始终认为,既然技术有高低之分,那我们就应该追求高水平的技术分析,但判断依据在哪里呢?很简单,品牌与经验。我们之所以请国际著名的投资大师来讲解技术分析,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国际股指期货同龄的操作经验,而且还有经典的指标经过几十年股海风波的考验。比如布林格的布林线指标的有效性,就经过了各种风波的考验。更为关键的是,布林格等技术分析顶尖人物,虽然以一种代表性的指标扬名于世,但他们从来不卖交易系统,他们的交易秘诀真正是用在他们的基金管理中。我们向他们取经,一方面是互动式地学习指标的设计,另一方面是学习他们数十年积累的交易哲学。布林格对我说,交易员从来不会退休。在美国,交易员和医生一样,姜是老的辣。

      与布林格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用他的系统测试了中国的股指、股票及商品期货,结果要比美国市场好。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相对较弱,同时在股票现货市场上的套利交易、程序化交易者,相对于美国市场要少得多,在一个相对纯洁、噪音较少的市场中,他的系统在中国又比较少用,所以准确性要高得多。不过,若是被问及某只股票会涨到哪里?布林格通常会拒绝回答,因为他的交易哲学,是通过他的系统寻找可以最低风险买入的证券,一旦买入,就一直持有到可以卖出的价位,同时最大限度地拒绝错单的存在,一旦发生不符合预期的情形,马上止损。老生常谈的是,基本分析帮助我们决策购买何种股票,而技术分析则让我们把握具体买卖的时机。但布林格的做法,其实是以技术分析的外衣包罗了基本分析的内核,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理性分析。笔者以为,如果这样的技术分析方法真正被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学到手,业绩不佳、人事动荡、内幕交易、“老鼠仓”事件等基金乱象,似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

      传统倾向于把证券分析割裂为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两派,基本分析法着重于对一般经济情况以及个别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动态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股票的价值,衡量股价的高低。而技术分析则是透过图表或技术指标的设计,研究市场过去及现在的行为反应,以推测未来价格的变动趋势。其依据的技术指标的主要内容是由股价、成交量及其K线组合等数据计算而得的,于是有人误认为技术分析只关心证券市场本身的变化,而不考虑会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种基本因素。

      实际上,技术分析有三个基本假定:一、市场行为(股价、成交量等)包容消化一切;二、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三、历史会重演。这些假设实际上包含了对基本要素的考虑。我们经常听到媒体用基本面因素解释资产价格涨跌,如因为美国就业数据向好,今天道琼斯股票上涨,而第二天就可能跌回去,显然两天之内就业数据没变,实际只能用技术分析来解释了。

      笔者认为,技术分析是投资行为成熟的体现,投资分析的升级版本。就像我们去检查身体,医生不会只给你相个面就断定你是否健康,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生化检测技术指标来判断。在证券市场上,即使所谓的基本分析,也要将各种基本指标进行科学的经济计量处理。

      今年4月,我国正式推出股指期货后,笔者就提出,2010年代是期货时代,投资理念也应该从原来的买入持有股票守株待兔坐等收益转变为注重技术分析高抛低吸积极投资的阶段,使投资交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如果每月每周每日每时技术交易的话,潜在机会几乎无限。股指期货的推出则使基于技术分析的交易机会扩大到极限。股指期货的买空卖空、杠杆交易以及T+0正好为基于技术分析的积极交易提供了绝好的基础。

      布林格先生让我们领悟到这么一个道理:因为技术分析能力的高低,结果非常悬殊,所以,学习技术分析,需要付出智力、体力和精力,还得经过较长的时间,这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无论如何,相对于片面的基本分析捂股策略,股市的技术分析要高明得多。特别在股指期货时代,技术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我们绝不能由于自身技术不精而片面否定技术分析的作用。

      (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