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3: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4:要闻
  • 5:信息披露
  • 6:焦点
  • 7:产经新闻
  • 8:财经海外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上海世博会给经济社会留下四种意识
  • 全国查实“热钱”73.4亿美元
  • 证监会提文化企业上市三核心要求 采编暂禁止注入
  • 银监会: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
  • 结算公司、沪深交易所
    就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作部署
  • 中南传媒首日劲升近30%
  • 美凯电子、康乐药业
    主板IPO下周一上会
  • 新闻出版总署 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将上市
  • 央行 多项举措支持文化产业融资
  • 保监会 寻找契合点参与文化业谋双赢
  •  
    2010年10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要闻
    上海世博会给经济社会留下四种意识
    全国查实“热钱”73.4亿美元
    证监会提文化企业上市三核心要求 采编暂禁止注入
    银监会: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
    结算公司、沪深交易所
    就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作部署
    中南传媒首日劲升近30%
    美凯电子、康乐药业
    主板IPO下周一上会
    新闻出版总署 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将上市
    央行 多项举措支持文化产业融资
    保监会 寻找契合点参与文化业谋双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世博会给经济社会留下四种意识
    2010-10-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上海世博会就要落幕了。这场为期半年的世博会,给中国经济社会留下了四种意识:环境意识、公共意识、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这四种意识正是未来30年中国社会需要光大的现代公民精神。

      再过几天,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就要落幕了。这场为期半年的盛会,首次在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发展中国家举行,非常不容易。

      特别是在这180多天里,每天都有几十万人来参观,最高时甚至有上百万观众,在这5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参加各种游览活动,期间始终保持平稳有序、安全祥和。这里面折射的是什么?耐人寻味。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一扇朝向两面的窗户: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又向中国展示了世界。

      这场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非常特别,可以点评的地方很多。相信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来过上海,来过世博园,都会留有深刻印象,都会记得它的魅力所在。而这场世博会留给中国的也很多。比如,环境意识、公共意识、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这四种意识正是当下中国最需要的。

      首先说环境意识。这次世博会最为突出的无疑是各参展国、地区和国际组织与机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像英国的“种子圣殿”就用了20多万颗种子,提醒人们要关注物种、关注生命。而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76个实践方案,更凸显了全球各地对城市环境与资源问题的高度敏感。

      所以,这次世博会在环境方面留给中国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关注,二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注。这两点对于当前正在遭遇环境与资源约束的中国经济来讲,对于中国民众来说,正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珍惜资源、友善环境,才有可能永续发展。

      其次说公共意识。这次世博会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有各种创意外,恐怕只有“人多”这两个字才能概括。不仅那7000万观众的数字创下了历史纪录,而且单一场次超过100多万观众的入园参观,也是绝无仅有的。然而,比这些数字更可关注的则是中国观众的公共意识。

      作为本次世博会的参观主体,毫无疑问,主要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他们或来自乡野,或来自边城,或来自内地。在世博会上,他们所感受、所参与、所体验到的公共意识和秩序意识,所展示的精神状态,无疑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这种公共感、公德感、公民感正是未来要发扬光大的。

      再次说创新意识。这次世博会上,创新无疑是各参展机构展示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各家展台对自己的展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在意、十分用心。其中,对新能源技术的运用令观众印象深刻。特别是LED技术在这次世博会上可谓无所不在,大放光彩。

      然而,本次世博会的创新意识不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主要的是潜藏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与人本精神高度相关的思想层面,包括节能、低碳、环保,健康、合理和可持续等,是本次世博会倡导的生活态度,也是创新活动的旨归所在。对中国经济而言,未来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比较起前面三种意识,本次世博会所揭示的现代审美意识,则是集纳了当代科技与人文思想精华的灵魂所在,是留给中国与世界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与往届相比,本次世博会的最大特点或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所呈现的审美的、精神的、愿景的展品比重很大,具体产品不多。

      对此,有参观者会说,就看看场馆、看看大屏幕电影,没啥东西。事实上,各家展台展示的都是本土的精华,是理想与愿景,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多方面的,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值得经济界人士仔细体会。因为,正是这种审美意识决定了未来的生活质量与经济质量。

      上海世博会就要与大家挥手告别了。这180多天来,世博会留给全球观众的很多很多,留给中国的很多很多,留给上海的也很多很多。相信人们对于本届世博会,对于主办城市上海会留下美好的印象与回忆。以上所说的四种意识,也只是一部分看法。世博会值得总结的地方还有许多。

      尽管如此,尽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标杆意义,但是本届世博会留下的环境意识、公共意识、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正是中国社会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所需要的现代意识,也是未来30年中国社会需要发扬光大的现代公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