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3: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4:要闻
  • 5:信息披露
  • 6:焦点
  • 7:产经新闻
  • 8:财经海外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汇率战”与贸易无关
  • 制度瓶颈收缩了“双融”发展空间
  • 释放每个人的创造激情
  • 学会在既有框架下握紧战略资源主导权
  • 避免经济硬着陆尤须提早防通胀
  • 这样的季报太离谱
  •  
    2010年10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观点·专栏
    “汇率战”与贸易无关
    制度瓶颈收缩了“双融”发展空间
    释放每个人的创造激情
    学会在既有框架下握紧战略资源主导权
    避免经济硬着陆尤须提早防通胀
    这样的季报太离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制度瓶颈收缩了“双融”发展空间
    2010-10-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融资融券业务(也称“双融”),在我国开展半年了,现在业务规模已达到了60亿元左右。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自是很不容易,理应列为今年中国证券市场所取得的重要进步之一。但是,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也应该承认,“双融”业务的发展并不很理想,与人们的期望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在市场运行趋势较为明确,并且形成一段时间的单边行情的情况下,市场对“双融”业务有着极大的需求,此时“双融”业务量往往会有爆发式增长。因为此刻会有大量的投资者希望通过“双融”业务,或以融资为手段,借助资金杠杆来实现更大的收益,或以融券为方式,在回避市场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卖空收益。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双融”业务在行情比较平淡时,通常规模都不很大,但是当股市连续上涨或下跌时,则会急剧放大,其对股市的助涨与助跌作用,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最为突出。

      有数据显示,我国香港地区在股市出现单边行情时,“双融”所带来的交易量往往可以占到总交易量的10%以上。而沪深股市半年来的情况则表明,“双融”业务不管是在行情上涨还是下跌过程中,都运行得不温不火。如果说在“双融”业务刚推出的二季度,虽然股市单边下跌,但因为开展此项业务的券商缺少相应的股票可以借给客户做空,以至当时融券业务还成不了气候的话,那么到了本月,两市大幅度上涨,理应是融资业务快速发展,而且相关券商也有足够资金可供出借的时候。可事实上融资业务的规模依然很有限。相对于经常出现的4000亿元以上的日成交金额,总共才60亿元的“双融”业务规模(其中主要是融资业务),简直不成比例。客观而言,现在“双融”业务对于市场的推动作用,还难以在沪深股市上体现。

      为什么会这样?固然可以解释为“双融”业务才刚刚开始,有关方面经验不足,市场对其也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比“双融”业务开展更晚的股指期货业务,近半年来发展却异常迅速,其量价变化与股市的涨跌也相当吻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价格发现的功能。显然,同是作为金融创新的“双融”业务,其相对较为平淡的现状,还有其另外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恐怕在一些方面,“双融”业务还存在源于制度的瓶颈制约。譬如说,现在可开设“双融”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还很少,与期货公司遍地开花,券商IB业务广泛推进形成了很大反差。再譬如,现在对参与“双融”业务的投资者限制还比较多。尽管“双融”业务风险较大,理该有一定限制,但如果限制过大,一些条件制定得太苛刻,不但会弱化投资者参与的兴趣,同时也会降低交易效率。在海外那些老牌市场,“双融”业务是十分普及的,相应的条件也比较宽松,80%以上的投资者都能参与。当然,沪深市场环境要特殊一些,现在也确实不可能将“双融”业务的目标客户范围设计得很宽泛,但是只有不到5%的投资者成为“双融”业务目标客户,范围毕竟还是小了点。还有,现在“双融”业务操作标的过于狭隘,并与市场活跃资金的投资偏好存在一定差异。理论上说,通过“双融”业务进行操作的投资者,一般都是短线进出为主,而现在所提供的投资标的却主要是一些适合长线操作的品种。这种错位,对于“双融”业务制约极大。

      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制度设计已成了“双融”业务运行的瓶颈。在市场比较平淡时,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一旦市场活跃起来了,矛盾就比较突出了。最近,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将推进“转融通”业务,这是好消息。不过笔者以为,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制度作必要的修改,以打破发展的瓶颈,这项金融创新才能真正在市场上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