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3:聚焦2010年上市公司三季报
  • 4:要闻
  • 5:信息披露
  • 6:焦点
  • 7:产经新闻
  • 8:财经海外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十月公开市场操作有点儿“紧” 净投放额减至830亿元
  • 棉花期现价“比翼齐飞” 纺织业利润渐被压缩
  • 十三年后的回归
  • 新兴市场成投资“福地” 美国股基二度“吸金”
  • 银行入市 交易所债市乍显暖意
  • 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
    引各方关注和参与
  • 资金流向
    渐现两个清晰方向
  • 短期资金供给宽松
  •  
    2010年10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资金·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资金·期货
    十月公开市场操作有点儿“紧” 净投放额减至830亿元
    棉花期现价“比翼齐飞” 纺织业利润渐被压缩
    十三年后的回归
    新兴市场成投资“福地” 美国股基二度“吸金”
    银行入市 交易所债市乍显暖意
    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
    引各方关注和参与
    资金流向
    渐现两个清晰方向
    短期资金供给宽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棉花期现价“比翼齐飞” 纺织业利润渐被压缩
    2010-10-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棉花期现价“比翼齐飞”

      纺织业利润渐被压缩

      ⊙记者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近两个月,棉花在商品市场上大放异彩。9月,棉花期货累计上涨21%,棉花现货涨幅达26%;10月,期棉涨幅达到23%,棉花现货上涨16%。无论在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棉花在两个月内的涨幅都接近50%。业内人士表示,棉花价格涨速过快,令纱、布价格望尘莫及,纺织业利润逐渐被压缩。

      

      产需缺口令棉价高悬

      说到棉花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原因,分析人士多提及新棉减产、供需缺口仍存。对于市场传言的“投机炒作”之说,业内人士表示,“过去2个月,现货价格一直高于期货主力月份价格,这是本轮上涨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不能单纯归结到投机炒作上。”

      上海中期分析师见惊雷表示,棉花价格初期上涨的原因是2009/2010年度全球棉花大幅减产,进入8月以后,纺织企业“等米下锅”,国内棉花现货市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新年度国内棉花收获晚,产量减少,且质量较差,符合纺织需求的3级棉很少,这就给棉花价格中段上涨提供了条件。

      新棉持续减产,用棉需求却不见缩小,产需缺口将棉价钉在高位。美国农业部预计2010/2011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仅为685.8万吨,比9月份预测减少了21.8万吨。全球棉花产量预计达到2540.4万吨,减少了6万吨。

      “按照美国农业部的预估,我国今年棉花供给缺口为402.8万吨,可以说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据初步估计,本年度可供我国进口的棉花资源约200-215万吨,这与我国今年国内的供需缺口相差甚远。”新湖期货分析师柳青用数据指出国内棉花供需缺口犹存。

      “由于今年棉纱价格大涨,纺织企业经营效益处于近十年最好水平,纷纷扩大了产能。按照保守计算,新年度棉花需求增加10%,产需缺口至少再增加100万吨。”见惊雷将实地调研的结果告诉记者。

      

      纺织业利润逐渐被压缩

      随着近期棉价的上涨,棉纱、棉布价格也纷纷走高,由于前期棉纱、棉布的提价幅度高于棉价,纺纱厂得以获利,迎来了十年难遇的春天。不过,随着棉价涨速加快,纱、布价格逐渐跟不上棉价,纺织业的利润被逐渐压缩。

      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9月底对规模纺织企业的调查数据,9月底,纺企棉花库存为91.5万吨,大约相当于一个月的用棉量。在这部分低价棉消耗完之前,纺织业整体还能承受目前的高棉价。但记者了解到,近期已经出现了部分小纺织厂限产停产的现象。

      “以目前32支纱33000元/吨的价格计算,三级棉价格超过26000元/吨时纺织业将陷入全面亏损的状态。后期如果棉纱价格不能充分跟涨,价格成本无法顺利向下游传导,则纺企停产的范围将扩大,届时会对棉花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国际期货分析师范俊表示。

      业内人士感叹,在棉价高企的当下,比起纺纱业,布厂、服装厂的日子更加难熬。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给国内纺织服装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议价能力差的纺织服装企业若不能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很可能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

      棉花提价将影响下游成本,另一方面,下游的需求也将反作用于棉价。分析师范俊表示,如果棉花价格成本传导不畅,纺织企业出现大量停产的情况,则棉价拐点将出现在新棉大量上市之后,也就是11月份以后。如果后期棉纱价格充分跟涨甚至领涨,则棉花将一路上涨,直到明年3、4月份新棉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时出现拐点。

      

      现货行情推动期棉价格

      今年,由于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新籽棉上市一再推迟,自8月底开始的国储棉抛售缓解了纺织企业用棉的燃眉之急,在此期间,抛储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棉花供给。由于市场上棉花紧缺,国家在原计划抛储60万吨的基础上,再增加40万吨,累计向市场投放100万吨,于10月20日结束。

      “由于本次抛储正值新旧棉花年度交接期,棉花供应十分短缺,因此本次抛储价格也呈现越抛越涨的态势,从8月份的18000上涨至结束时的25000左右。自8月下旬籽棉收购开秤以来,收购价格也是一路快涨,从刚开始开秤的4.15元/斤(3级),至10月27日,已上涨至6.15元/斤左右,折皮棉价格近27000元/吨。”分析师柳青向记者介绍。

      南华期货分析师傅小燕表示,从近两个月的现货价格走势与期货价格走势来看,基差正在逐步走弱。“从9月初开始,基差一直处于负值,随后缩小至正常值之外。那么从这点来看,如此高的期价是不太正常的,但是市场基本面依然良好,籽棉价格在集中上市之时还能支撑期价上涨。”

      柳青也表示,在国内外棉花大量上市之前,需求稳定的前提下,市场供给紧张的格局目前难以缓解,现货行情对期价的推动仍是期货价格继续上涨的主要动力。